第311章 蠢死的(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淑妃娘娘。”  

顾玖低头一笑,真是慌不择言,太着急了。她要真的将则番话转告给淑妃娘娘知道,江燕就活不成了。  

就凭江燕两面三刀,李昭仪和薛贵妃萧淑妃绝对会联手,先将江燕干掉。然后三人再互相内斗。  

顾玖斟酌了一下,说道:“此事不急。”  

江燕如何不急,她有种分分钟会被人干掉的错觉。  

她迫切地想要一个强有力的外援。  

顾玖郑重地对她说道:“你家人那边,回去后,我会派人照看一二。至于宫里面,看在我们旧相识的份上,我姑且提个想法,你也姑且一听,不必当真。”  

“夫人请说。”  

顾玖轻声说道:“宫里旧的三方平衡在今晚被打破,但是新的三方平衡很快就将建立起来。  

等到李昭仪顺利生下皇子,她就有了和贵妃她们抗衡的本钱。  

因此,淑仪娘娘要尽快下决心,是坚定地和李昭仪合作下去,还是走别的路。”  

江燕蹙眉,“夫人为何说三方平衡,宫里不能有四方平衡吗?”  

顾玖浅浅一笑,“淑仪娘娘看史书,可曾发现一个规律,同期能互相抗衡的势力,以三最好,也最稳固。如果有第四方势力加入,很快又会变成三方势均力敌的况。其中一方要么死,要么被其他三方联手吞掉。淑仪娘娘打算怎么做?”  

江燕面色晴不定,“如果宁王府肯支持本宫,本宫也可以做三方势力中的一个。”  

顾玖垂首,微微摇头。  

宫里有萧淑妃,宁王府永远都不可能扶持江燕做三方势力之一。  

这些话,她不会明说。  

江燕足够聪明,她若肯冷静细想,就会想明白自己的言下之意。  

不过若是不改急躁的毛病,总有一天会自寻死路。  

因着旧相识,她给江燕提醒,让她不至于走入死路。但是仅限于如此。  

等到下一次,两人或许形同陌路,互相仇视。  

不过这都没关系,顾玖做事,向来问心无愧,全凭心意。  

顾玖说道:“我出来有一段时间,该回去了。”  

“夫人慢走。”  

顾玖起告辞,离开偏。  

她看见了周苗,影一闪人就不见了。  

顾玖了然一笑,同方嬷嬷她们说道:“我们回去。”  

江燕枯坐在偏内。  

周苗从黑暗中走出来,“娘娘,发什么愁。”  

“诏夫人说的那些话,你都听见了吧。”  

周苗点头。  

“她到底是什么意思?”  

周苗低头一笑,“娘娘,诏夫人的意思你真没听出来吗?她已经替宁王府做决定,拒绝同你合作。  

她还提醒娘娘,如果想要保命,李诏狱和薛贵妃,只能二选一。最好是选李昭仪,因为薛贵妃那边,娘娘已经回不去了。”  

江燕脸色铁青,“她真的是这个意思?”  

周苗肯定地说道:“诏夫人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她已经说得清楚了。后宫新的三方势力,必定是萧淑妃,薛贵妃,还有李昭仪。娘娘根基不稳,父兄不给力,做不了第四方势力。你只能攀附那三方,李昭仪则是最好的选择。”  

江燕脸色涨红,太过难堪。  

原来顾玖一直在嘲笑她吗?她真诚地想要合作,结果落在顾玖的眼里,却成了一个可笑的小丑。  

欺人太甚!  

周苗又说道:“这个诏夫人,果然精明厉害。”  

江燕冷冷一笑,“她自然精明厉害。当初她一穷二白的时候,就能从继母的算计中脱,还能反过来算计继母的娘家人。”  

周苗一听,很感兴趣,却也不知道现在不是问这个的时候。  

他提醒江燕,“娘娘根基不稳,将来还有许多地方仰仗诏夫人。所以娘娘莫要同诏夫人翻脸。  

而且诏夫人也答应了,会派人照看娘娘的娘家人。有诏夫人看顾,娘娘大可放心。  

别的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诏夫人做事很靠谱。她不会轻易许诺人,一旦许诺,定会守诺。”  

江燕不满,“你对她的评价倒是很高。”  

周苗笑了起来,“娘娘能有今,不也是多亏了诏夫人帮忙吗?若非诏夫人教导娘娘读书识字,娘娘才能抓住机会,得到陛下的宠吗?”  

“你闭嘴!”  

江燕怒斥周苗,“你到底是站在那边的。”  

周苗附耳说道:“我自然是站在娘娘边的。我说这些,不是要刺激娘娘,而是提醒娘娘,可以多和诏夫人学学。她的建议,也算是良心建议,真心替你好。所以娘娘不仅不能记恨诏夫人,还得感激她。”  

“本宫感激她?你开什么玩笑。”  

“我可没有开玩笑。她已经承诺,不会害娘娘,单就这一点,娘娘就该感激她。”  

江燕狐疑,“她哪有本事害本宫?你别胡说八道。”  

周苗提醒江燕,“娘娘忘了自己说过的话吗,你让诏夫人转告萧淑妃,宁王,说可以帮他们对付薛贵妃,还能帮宁王夺位。  

幸亏诏夫人拒绝了你的提议。否则她只需将这番话告诉萧淑妃,娘娘很快就要被打入冷宫,被自尽而亡。”  

江燕脸色都变了,“你把话说清楚。”  

周苗叹了口气,“娘娘自己冷静地想一想,如果诏夫人真将你的话转告给萧淑妃知道,萧淑妃会怎么做?  

她真会接纳你吗?绝对不会。娘娘两面三刀,人人都会防备。萧淑妃只会和薛贵妃,李昭仪一起,将娘娘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