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分封(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拜见大王!”  

江修看着眼前体态丰腴宛若弥勒佛再世的王伦,思绪飘回往昔。  

他小时候的王伦,曾是那么瘦削孱弱。  

谁又能料想,岁月竟将他雕琢成了这番模样?  

关于王伦的种种传闻,江修自幼便耳濡目染。  

人们常说,他嫉贤妒能,宰相之位不过是虚名而已,真正的事务皆由一众宰执代为操持。  

这些言论,曾一度让江修深信不疑,他甚至在江鸿飞前委婉进言,提议更换一位更有能力的宰相,比如备受江鸿飞器重且正着力培养的陈康伯。  

江鸿飞对江修的建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陈康伯确为宰相之材。  

然而,话锋一转,江鸿飞却透露了另一番深意:“陈康伯,朕自有安排。今后或可入朝拜相,而今,王伦虽有其不足,但朕用起来顺手,陈康伯若此时入朝,也只能作为王伦的副手。”  

这番话,让江修开始重新审视王伦的角色与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修逐渐领悟到江鸿飞的深谋远虑。  

大元帝国需要的是能够执行其天才策略的执行者,而非仅仅依靠个人的才华。  

将陈康伯这样的栋梁之才置于地方,既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又能进一步磨砺其治国能力,为将来储备力量。  

而王伦,这位外界眼中看似无能的胖子,实则远非表面那般简单。  

江修深知,以江鸿飞的体魄与精力,王伦的相位至少稳固十年,乃至更久。  

因此,江修明白,在短时间内,他无法绕开王伦。他如同大元朝廷的定海神针,确保了王朝的稳定与繁荣。  

面对王伦因肥胖而行动不便的模样,江修连忙上前搀扶,并引其归座。  

王伦欲再行礼,却被江修以翁婿之情为由制止,两人对坐而谈,气氛微妙。  

提及王妃王氏,江修心中满是满意。  

王氏不仅贤良淑德,更是勤俭持家,与江修相濡以沫,被誉为高皇后之风范,未来必成一代贤后。  

尽管王伦作为岳父,在朝堂上并未给予江修太多助力,但拥有王氏这样的贤内助,已是他莫大的幸运。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江鸿飞慧眼识珠,从众多豪门大族中为江修挑选了如此佳偶。  

面对王伦的客气与谨慎,江修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知王伦对自己的戒备与不信任,但这已是他习以为常之事。  

心中偶有不甘与腻味,但王伦的忠诚与牺牲精神,却又让他无法真正责怪。  

毕竟,在权力的游戏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与生存法则。  

江修直奔主题,提及江鸿飞的旨意,表示自己有疑惑需向宰相请教。  

王伦闻讯,即刻起身,言:“人有三急,臣即刻归来。”  

未待江修回应,王伦便跑出大殿。  

江修心知,王伦定是急于向江鸿飞求证去了。  

对于王伦的不信任,江修早已淡然处之,心中虽有不适,却也无奈。  

毕竟,王伦连一家老小的性命都豁得出去,江修又能如何?唯有苦笑置之。  

不过短短片刻,王伦已匆匆归来。  

回来之后,王伦态度大变,看着江修的神情也是高兴和欣慰。  

到底是翁婿,王伦肯定为已经摸到皇储大门的江修高兴。  

王伦压下真实的情绪,公事公办道:“大王若有疑虑,但说无妨,臣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江修心中明镜,若非父皇首肯,王伦断不会如此。  

然而,急于寻找答案的江修,无心多费唇舌,直奔主题:“孤欲知,父皇对我大元冗兵之困,有何良策?”  

王伦闻言,微微一笑:“大王稍候。”  

言罢,他转身步入密室,不久便捧出一叠厚重的卷宗,置于江修面前。  

江修未曾有丝毫怠慢,迅速翻阅起这些来之不易的文献。  

与此同时,王伦悠然自得地泡制了一壶西湖龙井,茶香四溢,而江修却无暇品茗。  

王伦只好独自细品这上等好茶,静候江修的反应。  

不知过了多久,江修突然面色大变,失声道:“这…这…这怎么可能?!”  

江修猛地抬头望向王伦,眼中满是不可置信:“父皇竟调遣如此庞大的军队前往皇子大陆?”  

王伦轻笑,解释道:“大王不必惊讶,每位皇子皆配三千亲卫,至今为止,已分封皇子三百八十一,此数不过尔尔。”  

江修心中默算,三千乘以三百八十一,竟是一百一十四万有余的兵力,顿时心生欢喜。  

若如此,大元帝国剩余兵力不过两百余万,以帝国之财力,自可轻松负担。  

然而,江修并未立刻展露笑颜,他紧接着追问:“那诸位皇弟的亲卫,又当如何安置?”  

王伦深知其意,直言不讳道:“陛下体恤皇子们,特赐每位皇子一笔丰厚的安家费,并允诺引入十万人口助其发展,其余则需皇子们自行筹措。”  

言及此处,王伦又添一语,安抚江修道:“那些亲卫的家眷亦随皇子们前往皇子大陆,成为他们领地的首批居民,故而他们应当不会重返大元本土。”  

闻言,江修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这一百多万兵力的问题,似乎已迎刃而解,再无需他过多忧虑。  

同时,他也恍然大悟,为何那些皇弟们会突然销声匿迹。  

原来,他们并非如他所想那般,隐姓埋名去军中历练,而是已被悄然册封为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