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一章 报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群平阳军面上裹着肃穆之色,低低一阵议论之后,只留下大约不到一百人围在这里,其余人,火速撤离出去。  

他们去哪,大家心里明白。  

无非是去监守各个城门。  

殿内。  

刑部尚书被一拳打到,跌在地上,嘴角渗血,想要爬起来,却是挣扎了两下,又重重跌在那里。  

只满目怒火瞪着眼前的禁军。  

“你们知不知道你们在做什么!这是叛国!叛国!”  

刑部尚书,椎心泣血。  

然而,禁军副将连看都不曾看刑部尚书一眼。  

只抱拳朝西秦领队道:“大皇子殿下的人,多久可以赶到?”  

西秦领队道:“十里铺距离京都这么近,不足半柱香,一定有人冲来!”  

大家倒吸一口冷气。  

没想到,陛下天天四处抓人,大皇子却就躲在十里铺。  

对于众人的反应,西秦领队非常满意。  

扫了众人一眼,他抬脚朝皇上走去。  

福公公一脸惊恐,“你做什么!”  

“公公莫要慌张,我只是想要让陛下回他自己的寝殿安歇,以免陛下在这里,其他人受陛下的影响,做出什么不该做的举动,伤及家人。”  

赤果果的威胁。  

禁军副将拦住了西秦领队。  

“就让他在那里吧,他在那里,对外面的平阳军,也是个震慑,平阳军一贯奸诈狡猾,我们转移他,稍有不慎,就会给平阳军机会!”  

说着,不等西秦领队的意见,禁军副将就点了两个手下,“你们两个,过去守着!”  

两个禁军立刻上前。  

他们不知道何时他们的副将居然绑架了各位朝臣的家属。  

也不知道他们的副将和这些敌国使臣的真正关系。  

可是,悬在龙椅斜后方四十五度的他们的头儿没有做出反对手势,他们听命就是。  

这些禁军,此刻脑子都是懵的。  

完全反应不过来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只看他们隐藏在暗处的头的手势,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两个禁军上前,福公公吓得腿一哆嗦,跌坐在地。  

禁军看都没有看他,大刀一握,守在皇上两侧。  

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相视一眼。  

户部尚书道:“事已至此,希望你们能说话算话,等到大皇子登基,不干涉我大夏朝内政!”  

户部尚书这话,已经表明态度。  

西秦领队轻蔑一笑,没有张口。  

刑部尚书跌在地上,气的捶地,“莫要糊涂啊,莫要被他们迷惑了。”  

对于刑部尚书的叫嚣,南梁使臣原本是想要将他直接一刀了结,被西蜀和大齐的领队拦下。  

理由也简单,不要挑衅这些神经脆弱的朝臣。  

一时间,大殿之内,因为等待而静默下来。  

一静下来,那三个小国的领队彼此相视一眼,西蜀领队就道:“这么看来,确定无疑,北燕与大夏朝,果然是提前勾结了。”  

大齐领队就道:“是啊,幸亏我们没有让北燕的人来,否则,真是要坏了大事!”  

另外一个领队就道:“如此,我们怕是要派兵进攻北燕了,如此,才能确保我们的计划,万无一失。”  

他们的声音,不高也不算低。  

但是足够落到在场每一位人的耳中。  

大家的神色,随着他们的话语,不断的惊变。  

起初受苏蕴影响,受西秦领队影响而产生的那些思绪,正在被慢慢颠覆。  

西秦和南梁领队倒是没有多想。  

只当他们三个是胜利在望,无所忌惮。  

“北燕地处南梁与西秦中间,夹击北燕,再轻松不过,等到这里结束,我们休书朝廷,便能立刻发兵。”西秦领队道。  

西蜀领队摸着下巴,摇头,“我觉得不妥,既然确定了北燕已经背叛我们的联盟,与大夏朝勾结,那应该立刻休书!”  

说着,西蜀领队四下搜寻,抓了一个小內侍,问道:“这里有没有笔墨纸砚!”  

小內侍吓得浑身筛糠。  

西秦领队笑道:“不急在这一时!”  

大齐的领队就道:“我觉得,真的急在这一时,行军之事,瞬息万变,一个瞬息,可能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早早发信出去,总是没错,你们不要忘了,北燕三皇子,可是早就离京回去了!”  

“对啊,我们现在写好了,就算是现在发不出去,等到大皇子一控制这里,我们立刻就能发送,也不耽误时间,争分夺秒啊!”  

这话,让南梁使臣和西秦领队齐齐肃容。  

不错,北燕三皇子一早就离京了。  

他们却什么动作还没有。  

不行,得立刻提醒朝廷,发兵北燕,如此,才不耽误之前商议定的大计!  

西蜀领队提着那小內侍,怒吼道:“说,哪里有笔墨纸砚!”  

小內侍瑟瑟发抖,抬手指了皇上,“龙椅背后,有个暗室,专供陛下休息,那里有笔墨纸砚。”  

西蜀领队一把将那小內侍甩到一侧。  

转身朝着西秦领队道:“大人是进去写,还是我替您拿出来?”  

西秦领队看向禁军副将,“这里,你看好了!”  

禁军副将一个点头,西秦领队率先抬脚离开。  

其他使臣跟着走去。  

眼看着他们朝皇上龙椅后的暗室走去,禁军副将眼底,闪过一抹冷笑。  

一众朝臣,人心惶惶不安的立在大殿之内,时不时朝外看上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