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沉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语气略顿,容嬷嬷吸一口气,又道:“当年,威远将军府阖府被灭,不留一个活口,可…”  

十六年前,威远将军府被一伙来路不明的江湖人士杀了满门老小。  

这件事,轰动整个大夏朝。  

要知道,在当年,平阳军不过是威远军旗下一个分支。  

那时候,莫说现在的平阳侯,就是老平阳侯,也只是威远老将军跟前一个副将而已。  

堂堂一个侯爷,皇上明明要给他正儿八经的功勋职位,他却甘之如饴的做威远老将军的副将。  

可见威远老将军何等的得人心。  

然而…  

谁能想到,同样是十六年前,威远老将军率军迎击北燕和南梁的联合进攻,前脚,威远军在战场被敌人全数歼灭,后脚,威远将军府就遭了江湖人的灭门。  

从那一刻起,威远将军府,彻底就不复存在。  

这件事,明面上,大家知道的,便是如此,可实际的真实情况…  

容嬷嬷稍稍一想起当屏蔽的关键字,就惊栗不安,惶惶看着太后,“娘娘,如果苏清真的是威远将军府的孩子,那…她万一知道真相?”  

太后结结实实打个冷颤。  

“不可能!”不知道是在安抚自己还是在安抚容嬷嬷,太后斩钉截铁道。  

“当年一场屏蔽的关键字,府里连那些武功高强的都难逃一死,那个孩子,还未满月,如何活的!”太后沉着脸,说话时,气息有些发抖,却强作镇定。  

容嬷嬷仰头,看着太后,“万一呢?苏清被女扮男装十六年,难道不可疑吗?”  

太后强作的镇定,倏忽间被容嬷嬷击垮,紧捏的拳头不住的打颤。  

容嬷嬷握住太后发抖的手,“娘娘,宁可错杀不能放过啊,若她真的是,万一哪一日察觉了端倪,后果不堪设想啊。”  

“哀家不相信,她一个人就能颠覆什么!”  

“可平阳侯夫妇当年既是肯养她,可见与威远将军的感情深厚,苏清不是一个人,她背后,是整个平阳军!”  

太后眼皮,蓦地一跳,瞳仁倏忽收缩成一条线。  

容嬷嬷咬着下唇,沉默须臾,又道:“平阳侯,堂堂侯爷,娶得嫡妻却是一个孤女,这…也很奇怪啊。”  

太后终是抵不住心头的惶恐和害怕,朝容嬷嬷道:“这件事,容哀家好好想想,毕竟除掉苏清,对大夏朝的兵力,实在是一大损失,哀家需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容嬷嬷便道:“娘娘,依老奴来看,九王妃之所以厉害,是平阳军成就了她,平阳军作战英勇才彰显了九王妃彪悍,虎狼之师,放到旁人手中,未必就不行。”  

太后眸光一凝,若有所思。  

容嬷嬷又道:“国公爷的几个公子,也很厉害,若是能掌控平阳军…”  

太后眼底,骤然一缕精光闪过。  

皇上对镇国公,越来越心狠不念旧情,那架势,恨不得把镇国公除之后快。  

如果没有镇国公,那件事再被闹出来的话…  

心头一个哆嗦,太后很快下了决心。  

苏清再重要,也没有她自己的命重要。  

良臣猛将,未必非苏清不可,可她…必须是太后!  

拳头一捏,一松,不过须臾。  

太后朝容嬷嬷道:“让人打听打听,镇国公府的疫情如何了,什么时候能解禁。”  

容嬷嬷忙应声。  

太后歇息,容嬷嬷招了小宫女进来收拾地上的狼藉。  

苏清怒问太后的事,转眼传遍全宫。  

因着涉及太后,大家不敢明着议论,可私下的切切之声,却很烈。  

不过,说来说去,最终核心思想都是一个:太后被苏清这么质问还没有还击,太后的颜面何存?  

这话,传到御书房,皇上冷哼一声,“颜面何存?早在当日苏清一碗药汤灌到容嬷嬷嘴里的时候,太后的颜面,就没了!”  

福公公立在那,没接下茬。  

要是非要接,那只能补充一句。  

当日九王妃一巴掌打的何清澜眼冒金星的时候,太后的颜面就碎了一地。  

这下茬,没法接啊!  

皇上自言自语一句,忽的转头看向福公公,“朕怎么记得,当年熹贵妃好像也这样质问过太后呢?”  

福公公眼皮一跳,低了低头,“好像是有那么一回。”  

“当时是为了什么?”  

福公公犹豫一瞬,道:“好像是因为威远将军府的事,当时,太后娘娘强行送给威远将军三子一房姬妾…”  

福公公一提威远将军四个字,皇上的脸色,倏地白了起来。  

心口,像是被钝器重重一击,有些喘不上气。  

不由自主,双手朝桌案上一撑,气息微微颤抖,眼底噙了泪。  

福公公忙道:“陛下,过去这么多年了,您看开些吧,保重龙体,老将军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些。”  

皇上哽咽,“朕…朕…”  

明明有千言万语,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御书房的气息,骤然就沉闷伤感起来。  

若说皇上与平阳侯的感情,犹同兄弟手足,那皇上与威远老将军的感情,便犹如父子。  

可惜,天人永隔的那么猝不及防。  

他登基前,先帝在位时,熹贵妃被冠上私通苗疆的罪名,活活杖毙。  

那一次,他难受的几天几夜睡不着。  

威远将军府,阖府上下,闭门七日不见客,威远将军更是一病不起,直到半年之后才稍稍缓解。  

他登基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