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北周军容(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中。  

关键时候,还是跟随先帝的这帮老将才顶得住唉。  

同月,历时一年,晋安的战事终于也有了结果。  

年初,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之界,在湖边水陆为栅,以拒王师。  

章昭达与陆子隆各扎一营,韩子高也从安泉岭来会,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  

章昭达先与陈宝应开战,不敌,丢下鼓角溃逃。  

陆子隆听闻,率兵来救,大破陈宝应,夺回了章昭达丢失的羽仪甲仗。  

章昭达初战失利,据陈宝应的上流,命军士伐木带枝叶为筏,设拍杆于其上,缀以大索,相次列营,夹于两岸。  

陈宝应数次挑战,章昭达都是深沟高垒,按甲不动。  

这一等就是大半年。  

终于等到了暴雨,江水大涨,章昭达顺流放筏,冲击陈宝应的水军营寨,发拍猛击,水栅尽破。  

章昭达又出兵攻其步军。正要开战,恰逢余孝顷从海道来到,前军由程文季率领,乘坐大舰金翅,所向披靡。  

诸军并力攻之,陈宝应军大溃。  

陈宝应逃奔山野,至莆口,与留异一起困窘被执。  

其子弟二十人送往都城,不分长幼皆斩于建康市集,唯有留贞臣因为尚主获免,宾客皆死。  

闽中平定。  

至此,南朝建国之初的地方割据势力,只剩下周迪还流窜于山间,尚未伏诛。  

-----------------  

十月长安歌不歇,如今侯胜北的耳中,听到的却满是金鼓之声。  

就在南朝的军队在闵中的丘陵水泽之间苦战的时候,他重新踏入了阔别一年多的军营。  

风带凉意,片片落叶,地面如同铺了一层金黄甲片。  

马作的卢,弓如霹雳,沙场秋点兵。  

侯胜北作为客将,陪同那罗延,属于其父柱国大将军普六茹忠的部队序列。(注4)  

一日欢饮,那罗延说起即将出征。  

他深表遗憾,不能陪着一同上阵,祝那罗延旗开得胜。  

经历过之前的患难,那罗延不疑有他,哈哈大笑说那还不简单。  

这次和北齐作战,侯兄弟不妨随军,咱们一起痛揍那帮关东人。(^_^)  

侯胜北自然顺水推舟地答应下来,声言正好见识一下北周军容之盛。  

最早的八柱国已经凋零大半,如今的二十四开府之中,隶属于普六茹忠的有四个,每个开府下辖两个仪同,每个仪同领兵千余人,所以主力为八千府兵。  

加上所辖六州厢散和羌、胡内附之兵,军力达到一万五千。  

深吸一口带着西北独有黄土气息的新鲜空气,侯胜北觉得相比起案牍文书和酒宴佳肴,还是金戈铁马来得更为亲切。  

他仔细观察这支部队。  

左右两翼是各州郡征集的厢兵,从征的羌胡骑兵在最外侧,作为游骑。  

阵型杂乱,队列歪斜,嘈扰不堪。  

州郡兵从十余岁的少年,到五、六十的老人皆有,即便有若干丁壮夹杂其间,也是体格不一,不乏瘦弱矮小之人。  

北周承继北魏,戎服尚黑,若不是这些州郡兵统一着黑衣,简直看不出像是一支军队。  

扎黑色头巾、膝盖处缠着绑腿,这就是戎服了。  

武器装备多为木杆长枪,有人持短兵,但是并非统一制式的长刀。一队百人之中,只有数人背着弓箭,弩则是一具都没有看到。  

披甲率不到二成,且多为皮甲,基本看不到铁甲,偶有几人持着木盾。  

汉武之时,不仅京师有南北二军,地方州郡兵的人数、训练、装备之强,同样冠绝天下。中央集权,举国为兵,所以才能发起对外的大规模征战。  

可惜日益废弛,到了新莽昆阳之战,四十二万大军竟被刘秀不到二万所破。  

到了汉末,这种畸形的庞大军力,更是难以维持,产生了两极分化。  

边郡镇戍如西凉军、幽州兵和外族不时交战,依旧保持实力,其他各州的郡兵简直就是一群缺乏训练的农民。  

北魏以六镇鲜卑起家,以骑驱步,步兵多为征服的他族营户和汉军,本就不重视步军。  

北周建立府兵后,抽调精壮良家子加入中央军,地方州郡兵的素质更是再下一个台阶。  

北朝若都是这等士卒,不足虑也。  

羌胡骑兵的装备更是简陋,盔甲戎装就不用想了,穿着厚厚翻出毛的羊皮袄,有些人在胸口挂了一面护心铜镜。  

寥寥数人,披着不知从哪里获得的皮甲。  

木棍削尖做矛,铁制的枪头都看不到几个。弓箭倒是人手一把,挎四袋箭,马匹也颇为高大健壮,配有至少一匹从马,带二三匹马的也不少见。  

侯胜北稍微看了一下,心中大致有数,将视线转向中军主力。  

中军乃是府兵精锐,乍一望去胡汉各半,步骑约为三比一,六千步兵两千骑兵。  

步兵的方阵排得紧密,骑兵阵形间隔较宽,由于配有从马,实际数量看起来更多一倍,骑兵方阵的大小,还超过了步兵。  

无论步骑,都是阵列整齐,除了战马嘶鸣之外,近万人的队伍竟是安静无声。  

骑兵头戴尖顶兜鍪,中起脊棱,额前伸出冲角,两侧有护耳。身着甲片为长方形的铠甲,外罩黑色披风,带角弓,使长槊,配腰刀。  

两千骑中有二百骑左右的战马,戴面罩、护颊板、护唇片,身披鱼鳞状铠甲,甲片之间以铁销连接,活动自如,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