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弄巧成拙(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上有新的政令要宣布吗?”  

见张国远口出胡话,似乎忘记了很多事情,宋致及众臣面面相觑,赶忙都起身来将张国远围住,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身体不适之类。  

宋致退出来走到立在张国远身后不远处的管家身旁,声音细微地问他:“相爷近来总是如此吗?”  

管家点点头,又摇摇头,“回二皇子,自从听闻淑妃娘娘被害,老爷便时常这样发呆失神,还总是胡言乱语,说些过去的话,请太医看过,却无大碍,只让多些调养休息便能恢复。  

而且他也不是一直如此,大多数时间神智都很清醒…”  

宋致了然颔首,默想一刻,让管家多备些养心安神的药给他喝后,便让他将人扶回卧房好生休息,不用再陪着他们操心国朝那些破事。  

管家将张国远扶出厅堂走远,宋致落回上首右位安坐,让众臣也都坐下,“各位大人,舅相长年操劳不得片刻闲暇,如今重重变故,将他压垮,神智受损,也是时候让他放下重担好好休养一阵了。  

为了让舅相安心静养,早早恢复,今后,便直接到本宫的止央议事,何如?”  

宋致这一提议,自然有为张国远着想不让他情况加重的意思,但更多的,还是为了让众臣有事能够直接同徐煌商议,徐煌乃他坐上之客,谋多智广,有任何计划,他们直接面对面说明白问清楚,比他一知半解转达不完全不明确要好。  

另外,不在张国远跟前,不受他制约,他在各位大臣面前说的话,才会更有分量,从前是他疏于政事,让大家对他这个皇子不甚了解,名义上虽然都属致国一派,却全唯张国远马首是瞻。  

而今,他既然决定要插手政事,将来还要做一国之君,自然要慢慢接手张国远所有负责的事情,让大家逐渐习惯他的存在,并且对他唯命是从。  

众臣听出宋致话里话外的意思,皆有犹豫,心中疑惑张国远这突如其来失心失智的病态莫非是拜二皇子所赐?  

但他们在朝堂摸爬滚打多年,自然不会蠢到直接询问,不管是不是宋致所为,他们眼下,其实别无选择。  

坐在宋致侧下头一位的四十出头的大臣起身,同宋致恭敬行礼道:“吾等本就是慕二皇子之名聚集而成,直接为二皇子出谋效命,乃吾等寤寐所求,如今二皇子有心勤政,臣连晋安,誓死而忠!”  

有人带头,其余几人也纷纷表态陈衷,宋致笑逐言开,后喜极而泣,同众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严明有他们这些元老相助辅佐,将来等他做了皇帝,必能再创盛世辉煌。  

各臣之心大受鼓舞,望着重新坐回上首,不停抹泪、让他们又怕又不齿更倍感陌生、有望为帝的宋致,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他们同张国远在一起共事时从来没有过的一种体会。  

张国远是相国,权谋过人,他们在他面前,更多的是听命行事作不了大主的跟屁虫,但今天,在二皇子面前,面对他的无知懵懂,他们却有了被倚重信赖的无尚满足!  

是啊,张国远奉主三朝,已经足够老了,是时候让位给他们这些功不可没却从来没有得到过青睐、为了朝纲为了民生天下默默付出的人了!  

又一阵哭哭啼啼互述衷肠过后,宋致擦干流了许久已经流不出来的眼泪,继续先前的话题,“众位爱卿!关于推举新帝一事,可能说说各位的看法?”  

宋致此话一出,尤其是“爱卿”二字出口,不光众臣,连他自己都被吓了一跳,按住心口,不让那颗砰砰乱跳的心顺势跳出喉咙,他这样唤他们,似乎他已经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现在议事的地方也不是张国远的相府一隅,而是灿灿闪目让人神往的金銮大殿…  

众臣也是面色一惊,却不再有先前畏虎怕狼的惶恐,一瞬惊讶过后,立马眉色飞舞,为了当起他那一句“爱卿”,纷纷坐正要表态。  

连晋安清清嗓子,“殿下,如今大皇子、叛将程振乃至三皇子各都手握重兵,四方势力并存,我们手上的兵马,虽然还在郭宁副将手上,但到底是调离了所控范围。  

即便仍在掌控之下,与他们兵戎相拼,我们也不定能占到便宜,搞不好还要四败俱伤,最后被襄乙他们坐收渔利。  

所以,微臣之见,您若想顺利即位,不可硬拼,只能智取!”  

宋致见他神色镇静,说得不疾不徐,似乎已经成竹在胸,听得两眼放光,“连爱卿快快说来!如何智取?”  

“蛇打七寸,病治其本,如今四平面临如此国乱,纠其根本,原因还是出在太皇太后身上!”  

另一个面相横纵沟壑,无须无髯头发半白的大臣起身拱手附议:“连大人说得对,若非太皇太后开了让位与贤的先例,程贼不会这般大胆篡权夺位!  

另外,皇上崩逝,即便要按长幼之序来推举新帝,二皇子您虽要排在大皇子之后,却怎么也不会轮到三皇子凛头上!  

因为她,才让您平白又多出这两大强敌!实在是…”  

这位大臣的话没说完,宋致脸上的神色已经变得难看,这个又字说得,也就是在这大臣的心里,他不仅比不上宋澄,还不是宋凛程振的对手,照他这意思,他宋致想称帝,纯粹是自不量力,在觊觎着根本不可能属于自己的东西!  

见其脸上欣慰感激的泪痕不再,嘴角的弧度也慢慢降低,大臣的声音说着说着小下去,最后停下,看着厅内的其余几人,变得胆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