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2 章 南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京城门口,在文武百官的跪送之下,一路南行,直奔通州码头而去。在这里,早就有几十条的龙舟等候着了。  

贾珂在通州码头上了龙舟,然后这条船队便顺着运河浩浩荡荡的南下。  

贾珂南下游山玩水不提,再说京城之中,自从贾珂走了之后,作为监国的楚王贾芝马上就活跃起来。  

随着年纪的增长,贾芝也明白了,自己并不是贾珂看重的儿子,在众多兄弟的竞争下,自己想要登上太子之位也不十分容易,所以他把这一次监国当成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贾芝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身旁的那些门客们,都在六部之中安排了一个职务。  

不过贾芝知道这件事有违规矩,毕竟自从贾珂称帝以来,从来还没有非科举之人担任过官爵的。  

贾芝也不敢安排什么重要的职务,这些人都在六部之中担任一个虚职,以免引起满朝文武的反弹。  

不过就这样作为坐镇京师的范康也不能同意,他在接到贾芝的谕令之后,当天就前往养心殿去和贾芝理论。  

而贾芝好像早就知道一样,再范康来了养心殿,他便已经躲到皇宫之中去了。  

而范康又不能进宫,只能无奈的离开,就这样范康三次进宫,贾芝避了他三回。  

到最后范康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了贾芝的命令了,心中想着也就是现在还让他折腾折腾,只要是不出什么大乱子,等到皇上回来自然是会理清当朝局是。  

贾芝在安排完自己的亲信之后,第二件事情,就是拉拢天下的士绅,因此上他几次下谕,要天下官员厚待乡绅。  

而贾芝身旁的那些人,也是不停的敲边鼓,要贾芝免除当年士绅们的税收。  

贾芝也不是个傻子,对于这样的大事他哪里敢决定,如果他敢下谕,第二天贾珂就能把他废了。  

到了现在,贾芝也开始明白了,自己身旁的这些人恐怕是都有私心的,并不真的全心全意辅佐自己。  

于是贾芝就把眼光看向了朝廷,想从其中选几个心腹,最后选来选去,还是选中的自己的老师李文斌。  

这李文斌当年就是贾珂的开蒙老师,后来又担任贾芝的师傅,这些年来兢兢业业为贾芝出谋划策,贾芝觉得要说真的谁真心为自己,也只有李文斌了。  

于是,在一天夜里贾芝把李文斌召到了养心殿。  

李文斌一进养心殿,还没有等跪下给贾芝行礼,贾芝就已经匆匆的跑过来,抓着李文斌的胳膊,扶着他来到一处座位上。  

然后贾芝这才坐在一旁相陪。  

李文斌见道贾芝这样的礼遇,就知道他有什么大事要和自己商量,于是问道:“王爷莫不是有什么不能自决的事情?”  

“果然什么事都瞒不过老师,这些天我得父皇之命,坐镇京师,监理天下,这才知道父皇治理江山的不易?”  

李文斌有些诧异,这个好好的,楚王说这些干什么?  

楚王贾芝继续说道:“本王想着现在年纪也大了,也能够为父皇分忧了,如果本王能够多担待一些,父皇就能够少一些操劳。不知老师有什么办法?”  

李文斌听完之后,吓得浑身直冒冷汗,现在贾芝就差说出来要架空贾珂,自立为皇了。  

李文斌上下打量了一下贾芝,心中有些气馁,本来以为这个楚王也是一个识时务懂进退的人,没想到野心竟然如此的大,但是又没有什么长远的眼光。  

但是这时李文斌也无法退出了,因为满朝文武都已经知道他李文斌是楚王贾芝麾下的人。  

于是李文斌只能开口劝说道:“我想请王爷稍安勿躁,现如今皇上统御中华,亲信遍布朝野,天下任何人没有皇上的命令,谁也无法调动一兵一卒。王爷如果轻举妄动,恐怕会万劫不复。”  

楚王贾芝听了范康的话,知道他说的有理,但是却叹了一口气,眼神真诚的看着范康,说出了肺腑之言。  

“本王这些年来也看出来了,父皇是绝不会把皇位传给我的,其中的缘由我也不瞒李师傅,那是因为我的母亲有前朝皇室的血脉。”  

李文兵听完这个秘密,立刻就明白了,贾珂不立楚王贾芝这个嫡长子为太子。  

现在事情可有些棘手。  

楚王贾芝见到李文斌脸色大变,就知道他有些怕了,于是微微一笑对他说道:“老师,现在是我执掌天下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再过一段时间,父皇回了京,哪还容许我有任何动作。”  

李文斌现在已经是万念俱灰,这个楚王贾芝是废了,看来自己竟然投错了人,“王爷,你没有任何希望的,你想在京城自立,可是你看一看京城外的三大营,京城中的步兵统领衙门,还有皇宫附近的禁军,哪一支部队不是跟着皇上南征北战的嫡系,哪一个将领不是皇上的心腹?王爷能够指挥得动他们一兵一卒吗?”  

李文斌叹了一口气接着说:“恐怕王爷这里刚刚宣布,那一边,他们就派人进来把王爷捉了。”  

楚王贾芝听完李文兵的话点点头,但是脸上却没有任何的惧色。  

“正因为他们都是父皇的心腹,如果父皇驾崩,他们自然天然上就会服从我这个监国的。”  

李文斌听到这里心里就是一颤,就连腿都有些抖了,听着祖王贾芝话里的意思,皇上这是要驾崩。  

但是皇上的身体它可是知道的,皇上年检轻轻就北上抵抗鞑靼人,一身马上的功夫天下少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