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唯一办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付拾一和李长博,两人双双陷入沉默。  

两人都有了一种紧迫感。  

那种感觉就像是头上悬着一把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来。  

这种压迫,让人感觉极度不舒服。  

同样也有些无力。  

李长博缓缓地吸了一口气,轻声道:“这个人一定很狡猾,所以他不会给我们留下明显的证据。”  

“沈镜秉已经死了,我们也没有办法知道两个案子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但是,这个案子我们可以顺着查下去。只要能够说服尤志年…”  

付拾一忍不住吐槽一句:“但是恐怕没那么容易。如果一开始对方就打算将尤志年送进来,那他肯定不会根尤志年接触太多,更不会在接触过程中留下什么明显的痕迹。”  

“他肯定会防备着我们追查。”  

李长博微微笑了一下:“所以咱们才要悄悄的。这一次他甚至主动参与进来,说明,这个事对他也很重要。他一定要让这次祭祀完成——”  

付拾一扬眉:“可是现在祭祀已经完成了。他要是再也不出现了呢?”  

李长博实话实说:“那可能咱们就真的没办法抓到他。现在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摸,如果他还有什么行动,咱们一定会第一时间注意到——”  

付拾一深深感叹:“那这一次,恐怕是个大活儿。”  

两人相对苦笑,最后却都只是默默的握紧了对方的手,心中坚定。  

不管如何,这个案子肯定要一查到底。  

可是现在能做的,也就只有等这一个字了。  

最开始付拾一还有点儿焦躁。  

甚至不由自主地将尤志年带给自己的那句话反复琢磨,不过越是琢磨,付拾一就越是觉得说不定对方会找上自己。  

这么一想,反倒是心安下来。  

心里一安定下来,付拾一就开始止不住的琢磨美食。  

毕竟生命在于折腾。  

而折腾美食,总是容易让人感觉到幸福和满足。  

由于天冷下来,羊肉最近异常火爆。以至于羊肉的价格都上去了一些,更甚至有点儿供不应求。  

就连拾味馆有时候也买不到。  

所以付拾一就盯上了羊蝎子。  

据说羊蝎子和宋代文豪苏轼有莫大的关联。  

当初苏轼被贬惠州,当地市场寥落商品匮乏,但每日也会杀一只羊。不过舒适是被贬斥的罪官,所以没法和当地权贵争抢好羊肉。  

于是他就悄悄吩咐杀羊的人,给他留下没人要的羊脊骨。  

这些骨头之间也有一点羊肉,将骨头取回家后,苏轼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而后再用酒浇在骨头上,点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到骨肉微焦的时候就可实用。  

苏轼自称,就好像吃海鲜虾蟹的感觉和味道。  

甚至还在家书中调侃弟弟,说弟弟怎么会明白这种美味呢?甚至还在信的尾巴上幽默了一把,说这种吃法只有身边的几只狗不太开心。  

而后面羊蝎子在餐饮界流行起来,主要是因为羊肉本来就是温补的东西,特别适合北方,而且骨头上的肉也是最好的肉。  

再加上羊蝎子火锅。特别经济实惠。  

而且后来做法也改善,味道更加好不说,从营养学上来说,和猪牛相比,羊肉是更加安全的食品,不容易叫人发胖,吃起来还不油腻。  

俗话说吃猪不如吃牛,吃牛不如吃羊,羊蝎子又是羊中精品。  

所以付拾一没有错过的道理。  

当付拾一说,让张春盛买菜的时候买两条羊脊骨,张春盛脱口而出:“咱们家也没养狗啊——”  

付拾一:…“我吃。”  

张春盛一时没敢看付拾一的脸色。  

两条羊脊骨,付拾一直接就做了两种做法。  

一种是清汤羊蝎子,讲究的是汤清味淡,吃的就是一个鲜。  

另外一种就是红汤的羊蝎子,而且是浓汤。  

清汤羊蝎子,虽说是清汤二字,但是用到的调料一点不少。  

光是香料就有十几种。  

红汤的羊蝎子不仅在做法上有些不同,在香料上有所添加,而且还要加入茱萸,花椒,调出麻辣味,最后还要加一点红糖。  

这样熬煮出来的羊蝎子才会是红色鲜亮的。  

两种羊蝎子都得熬个一两个时辰。  

清汤要熬到色白。  

红汤要熬到汤汁粘稠,每一段羊脊骨上都挂满了汤汁,拿起来时候那汤汁均匀的裹着每一寸,正是开吃之前,还得先将上面饱满的汤汁吸一口。  

清汤的羊蝎子要。好吃的话就一定要在炖羊蝎子的锅里放羊腿骨,这样可以让羊蝎子的味道更加鲜香,而且一开始不可以放太多的盐,后面盐不够可以加,但是一开始就放多了肉就不容易炖烂。  

这一下午拾味馆里飘荡的全是羊蝎子的味道。  

以至于拾味馆的人都有些心不在焉。  

付拾一才不管那些,只专心致志的等着。  

然后准备了一些配菜。  

吃清汤羊蝎子,是可以加点儿配菜的。  

比如可以来点儿冬瓜片,木耳,白菜。  

至于主食,那肯定是配点饼。  

而且一定是没有发过的面,做出来的饼。  

这样的饼瓷实。但又不是一坨面而已。  

中间得分上好几层,每一层之间有刷油和薄盐。所以吃起来半点儿不寡淡,又香又糯。  

仔细嚼,还能嚼出面香!  

只有这样口感丰富的饼,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