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2【第一场胜利】(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能从桥上冲过去。难怪能在海盗遍地的北欧,作为海港城市屹立数百年不被攻破。  

王骥干脆守在这里,派出骑兵侦查消息,随时注意可能出现的援军。  

至于后勤,完全不需要担心,没粮食了直接用船从首都运来。  

足足围城半月,一个援兵都没有。  

倒是荷兰商人开始行动,他们化身为海盗,驶入波罗的海之后,寻找汉萨同盟的商船进行攻击。  

又是十天过去。  

吕贝克城的市民开始闹事,平民粮食基本吃完了,但城内因为战争粮价飞涨。汉萨同盟的商人们,城市都被包围了,居然还在趁机发财。  

当天晚上,数百市民聚众抢粮,顺便还放了一把火。  

商团武装立即出兵镇压,第二天当众处死三十多人,并开始强征市民守卫城市。你没吃的了吗?那就来当民兵,保证你不被饿死。  

就这样,一口气征召五千多民兵,拿着简易武器开始守城。  

王骥还是没进攻,他在等着围城打援。  

又过了三天,汉萨同盟的援军终于来了,是日德兰贵族叛军和德意志雇佣兵。  

双方在城西展开战斗。  

王骥派遣五百士兵,守住城西北的桥梁,防备城内军队里应外合。城内若想出兵,必须从其他方向,还要渡河才能抵达战场。  

日德兰是丹麦的菁华所在,前任国王之所以那么穷,之所以被王骥轻松干翻,就是因为日德兰贵族不听话。他们之前没有去援救丹麦国王,这次却倾巢而出搞叛乱,加上粪叉农民在内,竟然拉出一支6000人规模的大军。  

至于汉萨同盟请来的德意志雇佣兵,也有2000多人,清一色配备火绳枪。  

王骥让克里斯丁统率骑兵,自己坐镇中军指挥。至于周翡,此时在哥本哈根,处理国政和后勤问题。  

三千印度贱民士兵,此刻全部拿着十字弩,他们的火枪被调换给瑞典士兵。  

王骥从吕宋出发的时候,购买了一批火枪,给自己的私兵和部分海盗换装。剩下来的火枪,不够装备瑞典士兵,只能借用印度兵的武器。  

此时此刻,精心挑选出的5000瑞典弩手,人手一把燧发线膛火枪。他们当中,只有一百多人玩过火绳枪,剩下的全都没经过火枪训练。嗯,出发前也开过几枪,为了节省弹药,大部分时候都在进行号令训练。  

至于挪威和丹麦步兵,一半拿着长矛和斧头,一半推着简易战车。  

战车是临时制作的,轮子都从马车拆下来,随便钉几块木板就是战车。  

此时的欧洲,火枪兵必须配合长枪兵,因为他们没有战车部队。在面对近战兵种时,长枪手必须结阵守御,负责保护好己方的火绳枪兵——西班牙最喜欢玩这套,而且他们的火绳枪兵最多。  

另外,欧洲已经出现火绳枪骑兵,而且欺负过一次瑞士重步兵。  

当时,一群瑞士重步兵,莽起来失去理智,竟追杀西班牙火绳枪骑兵,结果生生被放风筝放到崩溃。  

却说此战,王骥陈兵河西北岸,堵死敌军沟通城内的桥梁。  

敌方很快停止,似乎停下来在商量什么。  

二十多个贵族组成的联军,主力却是德意志雇佣兵,该怎么打仗就得吵上半天。  

王骥也不着急,等对方吵出个章程再说。  

估计是见王骥军阵严整,而且装备大量火枪,于是援军吵来吵去,居然选择不接战。他们绕向城外西南侧,那里还有一座桥,可以过河进城,似乎援军打算退回城里坚守。  

王骥放任他们过去,因为绕向西南边的城墙,还得渡过一条小河才行。  

那条小河也不深,齐腰而已,人马都可以过去。  

而且,如果城内守军聪明,还能出城来小河对岸接应。  

敌方援军稳步后撤,王骥也缓缓跟去,只留500人看守此处桥梁。  

行至小河边,援军气得想骂娘。只要过了小河,再走上一段,就能通过桥梁进城,而城内守军却龟缩不出,根本没有一点接应友军的意思。  

王骥开始分兵,分出一半兵力去西边,将敌方援军堵死在两河交汇之处!  

不打都得打了,若是援军强行渡河,肯定被王骥半渡而击戳菊花。  

简易战车被推出,横在阵前做屏障。  

大明战车之间,用铁链相连。王骥只能凑合,用绳子拴着,也算丐版的绊马索。  

王骥放下千里镜,微笑道:“敌人败局已定。”  

亲卫队长江口孝太郎说:“敌军怕死,主力皆在西侧,冲破我军西侧部队,他们就能够逃离战场。还没开战,就已经在寻退路,说明敌方将领皆无战心。”  

王骥点头赞许:“不错,有眼光。”  

王骥已经分兵西北和东北两侧,且主力在东北。而敌方援军,居然用一堆粪叉农民,外加少量长矛部队,对准王骥的主力部队;再集中德意志雇佣兵和贵族私兵,冲击王骥负责包抄的部队,明摆着就是想冲破包围逃之夭夭!  

“本阵出击,传令陈将军防御!”  

王骥的本阵,立即踏步压出去,包抄部队则结阵防守。  

敌方也在出击,三千多主力冲锋,还让骑兵进行反包抄。这里的领军之将叫陈钰,是跟着王骥环球航行的老部下,他用战车和绳索护住军阵,估摸着敌军进入射程之后,立即喊道:“第一排,开火!”  

瑞典弩兵转的火枪手,只懂基本的火枪操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