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东方不败(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尤其是日积月累的增长神魄之力这一方面,一个澄魄星纹并不明显,几乎无所觉,但有两个甚至三个澄魄星纹之后,这种作用就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明显。  

他们灵纪星殿中有些人,甚至会为此刻意的多铭刻几个澄魄星纹,以期快速壮大神魄。  

原因也很简单,神魄秘术的威能,都是以神魄力量为基础的。  

澄魄星纹表面看上去作用不太明显,以它为基的神魄之星,要强于一般的神魄之星,而且可以日积月累的壮大神魄,还有稳固神魄,加快神魄恢复,神魄伤势恢复作用的神效。  

最关键的是,澄魄星纹越多,效果越明显。  

神魄力量越强,神魄秘术威能越强。  

所谓一招鲜,吃遍天。  

主要是神魄修为的提升,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很多六阶甚至七阶的强者,神魄修为也就是凝星初中期而已。  

铭刻的星纹,自然是澄魄星纹。  

被老齐灌输手把手的引导铭刻了一次澄魄星纹之后,许进自己就可以铭刻了,而且铭刻的速度会很快。  

老齐此前就给许进说过,澄魄星纹,是所有神魄之星的基础,哪怕是凝星之后的第二颗、第三颗甚至第四颗第五颗神魄之星,都要以澄魄星纹为基础。  

与其学十种八种打人都不痛不痒的神魄秘术,不如少学几种神魄秘术,将神魄力量搞得猛猛的,然后一招制敌。  

此前齐山野给许进的建议是,如果许进的神魄修为能够达到炼星七重或以上,可以在第一颗神魄之星上多铭刻一枚澄魄星纹,以加强神魄之力的壮大速度。  

建议许进记住了,但许进还一直没有执行。  

凝星后期的很少见。  

因为相比于星力,神魄之力提升起来非常慢,相关的天材地宝丹药更少。  

这种情况下,神魄星纹位置就是有限的。  

所以许进没有急着铭刻第二个澄魄星纹。  

但这会凝星,就必须要铭刻第二个澄魄星纹了。  

许进的想法是,等第二个澄魄星纹铭刻成功之后,感觉一下效果,再考虑要要不要铭刻第三个甚至第四个澄魄星纹。  

许进一直以来的观点是:相信老师,记住老师的建议,但并不盲从老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十息之后,第二个澄魄星纹被许进心念一笔勾成,星纹勾成的刹那,灵光闪耀,立时就开始吸纳药力壮大自己。  

同一时间,许进开始用第一颗神魄之星的力量,催动这第二个澄魄星纹旋转。  

随着澄魄星纹的旋转,它吸纳神魄之力的速度越来越快,转速也越来越快,就像是许进初次神魄铸星一样。  

不到半刻钟,一个以澄魄星纹为核心的光球就成形了,但这还不是结束,许进催动心念,不断的壮大压缩着这星核。  

这个星核,也不断的在膨胀壮大着。  

一刻钟之后,这个神魄星核达到了澄魄星纹可以约束的极限,整个澄魄星纹,已经在不断的凝铸过程中,成为了这个星核内在骨架和支撑。  

光滑圆润,有若一体。  

同一刹那,第一颗神魄之星在高速旋转中,带起的力场,快速的将第二颗神魄之星纳入进去了,在短暂的适应之后,两颗神魄之星一强一弱,开始同频旋转。  

神魄光华也彻底融为一体,星光熠熠。  

凝星成功。  

但是,腹内的炼神金丹的药力还在升腾着。  

这让许进大喜。  

一颗三蕴的炼神金丹,助他神魄凝星之后,还有剩余,不知道能让的第二颗神魄之星壮大到什么时候?  

继续吸纳。  

下一刹那,第二颗神魄之星上的星晕光华就开始快速凝现,然后壮大。  

一刻钟之后,第二颗神魄之星炼星一重,随后突破到炼星二重。  

半刻钟之后,第二颗神魄之星突破到炼星二重中期以后,这一颗炼神金丹所化的药力,彻底消失了。  

一颗三蕴的炼神金丹,让许进的神魄修为,从炼星九重突破到了凝星,达到了凝星初期,准确说,是凝星一重初期。  

如果许进能够凝铸第三颗神魄之星,那就是凝星二重。  

不过,当修为突破到凝星境,无论是神魄修为还是星力修为,凝星一重当中,强弱也大不相同。  

这个强弱,其实还是与第二颗星辰的修为等阶有关系。  

若是这第二颗神魄之星达到炼星四重,那就是凝星一重中期。  

修为,凝星一重中期肯定比凝星一重初期强。  

但战力,就不好说了。  

战力,主要还得看一个人的星术和星纹强弱,以及星术星纹是否成体系化。  

江湖散修修为越高,在同境界当中战力越弱,不是没道理。  

缺少星纹,几乎是获得一个怼一个,最后无法成体系,战力自然弱了。  

内视下,许进的上星宫内,两颗神魄星辰一强一弱的旋转着,只要许进动念,就能同时调动两颗星核内的神魄之力。  

相比于突破之前,许进的神魄之力,提升了三四成左右。  

许进试了一下破煞之箭,忽然间就意外且惊喜的发现,破煞之箭的威能,直接暴涨了一半。  

内视下,许进发现了根源。  

此前许进动神魄秘术破煞之箭,只是第一颗神魄之星提供神魄力量攻击。  

但是当凝星之后,第二颗神魄之星也参与了供能。  

相同的调动时间内,两颗神魄之星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