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5 神是无缺的(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补全魂魄后,陈子文要做的事很多。  

见将臣为第一要事。  

在见了将臣,并得到一滴血后,陈子文没有立即离开,选择在研究中心待了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里,陈子文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  

将臣一脉僵尸与传统僵尸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  

《僵约》中,盘古族被描述为上一劫人类创造出来的产物,上一劫被灭后,盘古于是成为了今世的神,而且是创世神,被尊称为“上苍”。  

可为什么“神”,会与僵尸有许多相近之处?  

被“神”咬了的人,又为什么会变成嗜血僵尸?  

“陈子文”的记忆里有不少关于“僵尸”的研究信息。  

在“陈子文”认知里,将臣这一脉的僵尸,统称为“盘古僵尸”,等级一般以变身僵尸模式后的眼睛瞳孔颜色划分。  

将臣这类盘古族,为初代,眼睛红色;  

第二代,即被将臣咬了的人,比如“陈子文”、况天佑、况复生、山本一夫…在变身僵尸形态时,眼睛瞳孔呈绿色,平时除了以血为食,与人类看不出什么区别;  

第三代瞳孔颜色为黄色,由第二代盘古僵尸创造,实力相对弱于第二代;  

第四代由第三代创造,瞳孔呈蓝色,实力弱于第三代,但总体而言,第二、第三、第四代盘古僵尸,都与人一样,不惧阳光,力量虽然迭代递减,但这一点并不绝对;  

以此类推,还有第五代、第六代…眼睛有白有黑。  

盘古僵尸与传统僵尸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很多拥有与人类相近的智慧与情感,哪怕一些害怕阳光的低级别盘古僵尸,也可以在夜间打工,混迹在人类社会。  

唯有最低等的盘古僵尸,基本上没有了思想灵魂,只知吸血,惧怕阳光,与传统僵尸中的行尸出奇的相似。  

明明是“神”的“后代”,却在一代一代的转变中,退变成传统僵尸中的行尸,这其中必然有某种联系。  

陈子文记忆里有《僵约》,知道盘古由上一劫的人创造。那么,究竟是上一劫的人参考了传统僵尸从而创造了盘古,还是“命运”在研究了盘古后,创造出了这一世的传统僵尸?  

这个问题一直到陈子文离开岛国都没能得到答案。  

返回港城,陈子文找到任菁菁,让她放下这边琐事,前往内地,替自己去秦岭深处寻找一棵深埋在地下的青铜巨树。  

融合了记忆,寻找秦岭神树再一次成为陈子文一大要事。  

不过陈子文让任菁菁去办,不只因为这个,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两个陈子文融合后,人格的不稳。  

在性格上,陈子文过于克制,“陈子文”过于放纵。  

这种极大的反差,导致陈子文仿佛人格分裂。  

原以为这种情况会随时间渐好,没想到愈发严重。  

陈子文不由想起将臣对他说的,自己很迷茫。  

当时陈子文反问将臣,说祂难道不也很迷茫?没想到将臣点了点头,说祂也在迷茫,祂一直在等一个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等,也许见到之后就会知道,而那时祂将不再迷茫,将变得更加强大。  

将臣要等的人是女娲,自祂第一眼见到女娲,祂就爱上了对方,只是将臣不懂什么是爱,只知道千千万万年陪伴对方。  

《僵约Ⅱ》中,将臣明白了什么是爱,于是成就了无敌。  

陈子文很迷茫,所以陈子文没有变得强大。  

补全魂魄后,陈子文融合了记忆,元神无缺,不再是弱点,但是,陈子文的实力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加。  

记得在埃及那会儿,阿蒙曾说过,魂魄有缺成不了飞尸之上。  

神是元神的神,神代表着无缺。  

如今陈子文补全魂魄,飞尸分身依然没有任何变化。  

是因为魂魄未能真正融合吗?  

那应该怎么做呢?  

怎么做才能让人格统一,不再迷茫?  

陈子文迷茫中调走了任菁菁,回到港城后,发现港城警察正在调查自己。  

天地玄门开启时,陈子文当着林芝的面带走了林医生,“陈子文”更当着警察的面带走了风叔。  

如今两个“九叔”只剩尸体在鬼洞福地。  

陈子文于是成了致人失踪的最大嫌疑人。  

这种事情对于陈子文而言只是小事,不用放在心上,随意利用飞尸分身,换一个形象,变一个模样,就能换一个身份生活。  

但陈子文突然想到,自身人格的不稳,或许正是因为自己无法认清自己是怎样的人。  

陈子文是一种人,“陈子文”是另一种人,那么唯一的陈子文,究竟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克制与放纵,小心与胆大,谨慎与洒脱…哪一个才是真正的陈子文?  

当警察因为林医生、风叔的失踪开始调查陈子文,陈子文突然冒出一个想法——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可以换一个身份,用全新的身份体验生活,从体验中认清自我!  

这个身份是谁不重要,但身体必须得换。  

陈子文与“陈子文”,后者尸体存放在鬼洞中,若用前者的身体生活,势必会影响判断。  

陈子文需要用一具新的身体,一具与陈子文、“陈子文”皆不相关的身体体验生活。  

正好,林医生、风叔“失踪”,陈子文成了嫌疑人,所以陈子文决定扮演这二位。  

利用三尸降!  

陈子文手中三尸降正是“九叔”形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