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分身的消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生存还是毁灭,对哈姆雷特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对聂二小姐来说,则不带半分犹豫。  

活着才能拥有。  

死了只会被遗忘。  

一如她那可悲的生母,死了有谁记得?  

聂小莲不想死,她想要精彩地活着,活成人上人,活出她娘一辈子想都不敢想的样子。  

所以面对展现出未知力量的陈子文,聂小莲第一时间选择臣服,如被驯服的猫咪般收起爪子。  

生母鬼魂被灭,聂小莲根本不在乎。  

她从来都看不起这个给人做妾的女人。  

原以为死后成了鬼,能派上用场,谁知道杀个生前欺负她的人都不敢,还要自己这个做女儿的亲自动手,如今还被人轻易灭了。  

聂小莲不敢对陈子文产生恨意,只觉得害怕。  

又有一丝莫名的渴望。  

她虽然见过生母所化成的鬼,却没接触过灵幻界。  

陈子文以钉子“复活”尸体之举,打开了一扇她从未见过的门,门那头是一片神秘的世界。  

聂小莲心性早熟,聪慧机灵,她不敢做出任何引来陈子文杀机的举动,冷静之后,见对方对聂母之死并不真的在意,一时对陈子文有了新的认知。  

以己度人,聂小莲觉得陈子文来此必有目的。  

很可能是冲聂家财产来的。  

因为聂家只有两个女儿,一场英雄救美,娶了她姐姐,就能成为聂家的主人。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想到这里,聂小莲目光闪动。  

她除去了嫡母,姐姐却还活着,只是沾染了鬼气,病倒在了床上,早知如此,应当一同除去。  

不过,聂小莲自问姿色远胜嫡姐,只要展现出价值,一切尚未可知。  

聂小莲的这些想法陈子文没有在意,在发现这位聂二小姐变得无比配合,利用“复活”的聂母轻松向聂府众人解开“误会”后,陈子文心中不由大为满意。  

相比之下,被迷晕捆在柴房里的马尚峰,实在没用。  

救醒马尚峰,陈子文问清聂小莲并未报官,便让聂小莲将聂府一切白事准备取消,并让聂小莲将聂府一切事物掌握在手中。  

很多时候,坏人比好人更好控制。  

陈子文对聂家财产毫无兴趣,掌握聂家,只为让聂家可以尽力为自己办事。  

于是没有理会聂家大小姐,让她病着。  

聂二小姐则配合“聂母”,开始动用大量财力物力,派人外出打听金甲尸消息,并为此发出悬赏。  

聂家家底丰厚,不惜重金之下,发动了不少人。  

陈子文隐于聂府,开始初步打探这个世界。  

与想象中不同,这个灵气充沛的时代,灵幻界的存在感同样不强。  

道家、佛家等灵幻界势力仿佛超然物外,只留有诸多传说,却很少见与官府交流。  

民间常有怪谈。  

比如书生赶考途中偶遇女鬼,春风一度;又比如某某救下一只狐狸,他日落难时,一女子前来报恩…  

这些怪谈有发生在郭北县内,也有郭北县外,当然本地最出名的,还属兰若寺。  

事实上,“艳遇”类怪谈的数量,远不及“恐怖”类。  

只是这些怪谈,少有人管。  

如兰若寺之事,上报于朝廷多年,根本无人理会。  

在陈子文看来,这个时代的百姓,对鬼神之说信者极多,对佛道等宗门亦心生敬畏,可真正替天行道斩妖除魔之人,十分少见。  

高人并非没有。  

各地“显圣”之事常有发生。  

只不过,这些高人与朝廷关系一般。  

甚至于仿佛朝廷一方在刻意无视这些人的存在。  

二者之间的关系不算和谐。  

——当然,这些只是陈子文基于当前认知做出的判断。  

或是聂家太小,接触不到这些,总之在陈子文了解到的信息中,皇权在大明百姓心中的地位,仍至高无上;灵幻界之人,更像是游离在皇权之外。  

这种情况,让陈子文有些捉摸不透。  

按理说,在灵气充沛年代,灵幻界的力量要远远超过朝廷拥有的兵力,除非…朝廷之中也有高人。  

又或者,朝廷才是最大的灵幻势力?  

陈子文心生好奇,思来想去,觉得马尚峰此人或许有用。  

马尚峰与东厂提督马永成有亲戚关系,后者虽然是太监,权力却极大。马尚峰奉命诛灭扶桑鬼王,如今鬼王已除,皇命得以完成,按圣旨说,已然官居一品。  

官居一品,哪怕是武官,也不小了。  

更别说还有马永成这位靠山。  

陈子文觉得这可以为一手闲棋,将来自己要做什么,在马尚峰管辖范围,会方便很多。  

如此想后,陈子文决定帮马尚峰一把。  

在问了马尚峰很多事后,陈子文第一时间让马尚峰联系东厂势力,手书一封,将其诛灭扶桑鬼王一事告知马永成,并将如何流落此地一事皆推与鬼神。  

一个一品武官的亲戚,纵然马永成身为东厂提督,也应当重视。  

陈子文不确定这件事能否成功,也不确定途中是否会另起波澜,总之算一次尝试。  

成了固然好。  

不成也无妨。  

陈子文主要的心思还是放在寻找金甲尸分身,以及兰若寺方向的燕赤霞身上。  

不过这二者都不好找。  

前者找不到。  

后者亦然。  

经过陈子文一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