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一石三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周虎要我军用一百五十车粮食来交换鞠昇与五百余俘虏?”  

巳时前后,叛军大将刘德便得知了这件事,甚至亲自审问了被昆阳释放的那十名俘虏。  

在他的质问下,那十名俘虏众口一词:“是的,据一个‘戴黑巾’的头头说,只要我义师答应用一百五十车粮食交换,他们就答应释放鞠曲将与咱们五百余兄弟。”  

刘德听罢沉默不语。  

良久,他点点头说道:“好,这件事我知道了,但此事事关重大,虽然刘某也希望换回鞠昇与那五百余将士,但此事需禀告关帅,由他定夺。…你等先下去歇息,我会替你们安排住处。”  

“多谢将军。”  

那十名侥幸逃出升天的叛卒赶紧抱拳感谢。  

待这些人离开后,刘德转头吩咐在旁的护卫道:“立刻将此事禀告关帅。另外,方才那十人,给我派人看押起来,莫要让他们与士卒接触。”  

“是!”  

他两名心腹抱了抱拳,转头走出了帐外。  

大抵又过了半个时辰左右,刘德派出的护卫,便来到了关朔与陈勖的主营,将这件事告知了渠帅关朔。  

在听到这件事后,陈勖惊讶地说道:“那周虎竟拿那些俘虏与我等交涉,莫非昆阳粮草已尽?”  

“…”关朔深深皱着眉头。  

对于陈勖的话,他也吃不准。  

倘若昆阳的粮食确实已经耗尽,那他真要谢天谢地了。  

自然而然,他也就愈发不可能拿粮食去交换己方被俘的士卒。  

不错,就一般情况而言,作为已围困助昆阳的攻城一方,他是不会答应这种条件的。  

毕竟他的目的就是要围困昆阳,要使昆阳水尽粮绝,又怎么会拿粮食去交换己方被俘的士卒、做出这种‘资敌’的行为?  

一百五十车粮食,这可不是什么小数目。  

通常一辆粮车,一般都可以运十石米,这数量,大约可以让九百人吃一天,让五人吃半年。  

周虎提出用‘五名俘虏交换一车粮食’,不可否认是有点黑,但从世俗眼光来看,也并非不能接受——五名士卒的性命,难道还不值这五人半年的口粮么?  

但在围困昆阳县的当今,关朔却难以接受。  

毕竟总数可是一百五十车粮食,交换下来,相当于可以让一万人吃十三天半,接近半个月。  

他恨不得昆阳立刻水尽粮绝,又岂会白白赠送昆阳这批粮食?  

尤其是眼下已是十月上旬,多给昆阳这批粮食,对面就愈发可能撑到十一月,介时天降大雪,他就愈发没可能攻克昆阳了。  

但问题就在于,倘若他不答应,拒绝了对面周虎的交涉,此事一旦传出去,他军中士气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至于被被俘虏的鞠昇与那五百余降卒,那就更不必多说了。  

“那周虎,还真是给咱们出了一个难题啊。”  

陈勖感慨道。  

听着陈勖的话,关朔皱着眉头在草棚内来回踱步,权衡着利害得失。  

良久,他沉声下令道:“传令刘德,叫他封锁消息。”  

陈勖转头看了一眼关朔,眉头微微一皱,但却没有说什么。  

因为他能理解关朔此刻心中的为难。  

他知道,关朔不是不想换回鞠昇与那五百余被俘的士卒——可能他不在意这点兵力,但他却只需要考虑这件事是否会影响军中士气——但至此关键时刻,关朔绝无可能‘资助’昆阳粮食,以助昆阳县继续抗争。  

在此情况下,关朔只能放弃被俘的将士,吩咐刘德吩咐这则消息,就当他们从来没有收到那周虎送来的消息,就当那鞠昇与五百余名将士已经战死在昆阳县。  

这是基于从大局考虑的决定。  

正午前后,刘德收到了关朔送来的消息,当即吩咐左右心腹道:“将那十名被昆阳放归的士卒秘密处死,休要惊动营内的将士。”  

左右或有人问道:“将军,那鞠昇鞠曲将怎么办?”  

刘德默然不语。  

不得不说,能当上曲将的,无疑是有能力的人,为了大局不得不牺牲掉一员曲将,刘德自然也会感到惋惜。  

但这并不意味他会违抗渠帅的命令,毕竟他也觉得,不因为了鞠昇与那五百余俘虏,就做出‘资敌’的行为。  

见他沉默不语,左右或有人又说道:“不如单独换回鞠曲将?”  

刘德心中微动,但很快就将这个念头丢到了脑后。  

单独换回鞠昇,放弃其余五百余被俘的将士?万一那鞠昇日后说错话怎么办?  

一想到鞠昇曾经他指挥进攻南城墙时做出‘抗命不尊’的行为,刘德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莫要做多余的事为好。  

想到这里,刘德沉声说道:“既关帅已下命令,那就按关帅的命令行事!”  

“是!”  

左右立刻不敢再多嘴了。  

而与此同时,在昆阳县城内,县丞李煦也已得到了县卒的禀告,得知赵虞下令释放了十名俘虏,有意要拿鞠昇与那五百余俘虏与叛军交涉,他连忙前来向赵虞询问原因。  

面对匆匆前来的李煦,赵虞承认了这件事,笑着说道:“此举,纯粹就是给关朔添堵而已,顺便打击叛军的士气…”  

李煦也不傻,经赵虞这一说,立刻就明白过来,担忧说道:“万一那关朔答应了呢?”  

“那也可以啊。”  

赵虞摊摊手,笑着说道:“这五百余名俘虏,咱们不可能养着他们,先前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