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得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永安侯是二皇子嫡亲的舅舅,也是铁打的二皇子党。  

卫国公的嫡孙女,是未来的二皇子妃。以卫国公的城府和精明,不至于在此时就旗帜鲜明地站队。在关键时候推波助力一把,倒是无妨。  

有了他们两人张口,朝中再有些官员附议,请二皇子入朝听政的呼声颇为不弱。  

宣和帝因寿宁公主主动求和亲之事,龙心大悦,自然地将这份功劳都归于二皇子的身上。  

再者,大皇子当年便是十五岁入朝听政。嫡出的二皇子,此时入朝也算合适。  

宣和帝张口准了永安侯所请:“永安侯所言,甚合朕意,朕就准了永安侯所请。从明日起,二皇子可入朝听政。”  

二皇子按捺住心里的狂喜,上前拱手谢恩:“儿臣谢过父皇恩典。”  

大皇子目光微暗,掠过二皇子雀跃自得的脸孔,心中咬牙暗恨。  

二皇子挟着如此风光入朝听政,立刻便能与他分台抗礼。他辛苦几年营造的优势,荡然无存。实在可恨可恼!  

这一定是阴险狡诈的永安侯献给二皇子的“妙计”。  

二皇子谢恩后,站到大皇子身侧。以眼角余光瞥了大皇子一眼。  

大皇子比他年长四岁,早了几年入朝。宣和帝时常召大皇子进保和殿听政。朝臣们心思浮动,皆因此而起。  

他心中再愤恨不甘,也不得不咽下这口闷气。  

今日,总算轮到他在大皇子面前扬眉吐气了。  

四皇子五皇子眼热不已。不过,他们两个比二皇子小了一岁,现在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再羡慕心切,也得按捺下来。  

至于六皇子,纯粹是沾了兄长的光,今日来凑个热闹。不然,以他十岁之龄,根本没有上朝的资格。  

贺祈不动声色地看了二皇子一眼。  

利用亲妹妹对自己的信任,搏得圣心,谋求利益。  

年少的二皇子,骨子里流着的是裴家人自私又无情的血液。  

前世储位之争失败的二皇子,因一己私愤,和鞑靼太子勾结,引鞑靼骑兵入关。令大楚失了半壁江山,令万千百姓将士枉死。  

这等人,根本不配为储君。  

今晚不必当值,贺祈和贺袀一同离宫回了平国公府。  

兄弟两人心不和,面上却是一派兄弟情深,有说有笑地进了内堂,给太夫人请安。  

太夫人最乐见这一幕情景,笑着说道:“难得你们兄弟一同回府,今晚和祖母一同用晚膳。”  

兄弟两个一起笑着应下。  

晚饭后,太夫人笑问:“听闻皇上在朝上下了圣旨,令寿宁公主和亲鞑靼太子。”  

这等大事,传播速度极快。散朝后没几个时辰,京城就传遍了。  

贺祈笑着应道:“确有此事。而且,是二皇子领着寿宁公主亲自去保和殿面圣,主动求来的和亲。”  

贺祈每日伴驾当值,别人想探听消息,得拐弯抹角收买内侍花大把银子。他只要听一听看一看,便什么都知道了。  

贺袀自被贺祈压下风头,伴驾的机会比往日少了许多。贺袀心中嫉恨懊恼,不必细述。面上却是半分不露,笑着说道:“和鞑靼和亲,便可休战。于边关,也是一桩好事。”  

太夫人舒展眉头,笑着叹道:“可不是么?我也盼着边关少打仗。你们的亲爹,我的两个儿子,都在边关领兵。他们立的战功越多,死的将士越多。每次边关传来战报,我都提着一颗心。”  

贺祈鼻间微酸。  

前世,他的父亲和二叔,皆力战而死。  

那时,祖母已经病逝。否则,白发人送黑发人,不知何等伤心难过。  

“祖母,”贺祈低声说道:“你放心,父亲和二叔,都会平安无事。”  

太夫人的笑容多了几分涩意:“武将卸甲归田,谈何容易。我们贺家数代镇守边关,多马革裹尸而还,平安归来的,少之又少。”  

“保家卫国,战场厮杀,是贺家儿郎的宿命。”  

“你们两个都还年少,等过上三五年,或是十年八年,也得像你们父亲那样,领兵离京去边关。祖母只盼着多活几年,能亲眼看到那一天…”  

贺祈想也不想地打断太夫人:“祖母福寿绵长,一定能看到那一日。”  

贺袀也道:“等三弟娶了媳妇,生了曾孙。贺家后继有人,祖母定然精神抖擞,长命百岁。”  

太夫人被哄得开怀一笑:“好好好,我就等着三郎早日娶媳妇过门了。”  

贺祈:“…”  

程锦容在太医院中风光无二,对中宫皇后的影响力极大。被卷入宫中争斗,也是迟早的事。  

进宫容易,平安出宫绝不是易事。  

娶媳妇过门,当然也不是易事。早是肯定早不了了。  

当着贺袀的面,贺祈不肯多说,含糊地嗯了一声。  

贺袀早已从亲娘郑氏口中得知贺祈的心上人是谁,心中冷笑一声。  

堂堂平国公府未来世子,竟要娶一个女医官为妻。他权当不知,等着看笑话便是。  

第二天,贺祈难得休沐一日。  

朱启珏特意调了休沐,江尧郑清淮叶凌云也一并来了平国公府。  

纨绔五公子,难得重聚,各自雀跃振奋。便是贺祈,也很怀念一众损友耍嘴皮子。  

尤其是江尧,腿伤好了,活蹦乱跳一如往常。记忆中那个阴郁怨怼的“跛腿江六”,彻底消散不见。  

贺祈注视着江尧,目光欣慰而复杂。  

江尧故作一脸惊恐,后退了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