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郭杨与七怪(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国征战时,类似的事情多不胜数,根本不算新鲜。  

打探了半天消息,郭杨二人来到一间小茶馆休息,点了两碗大碗茶解渴,又要了几个素蒸饼充饥。  

“二弟,那雍国看来真是虎狼之师,就算所过之处,尽皆屠戮一空的说法不可尽信,可残暴虐民似乎也是真的。”  

郭啸天忧心忡忡地说道。  

杨铁心皱着眉头,缓缓说道:  

“古往今来,如此强大又残暴的军队多不胜数,雍军暴行,倒也不算稀奇。”  

郭啸天道:  

“如此看来,你我兄弟,非投军抗战不可了…”  

正说时,一道清脆的女声入耳:  

“胡说八道!雍军乃是仁义之师,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不仅不扰民掠民,就连及时投降的军队,也只是将将领收押,普通士卒则或是发放路费遣返,或是打散充入雍军…”  

郭啸天、杨铁心闻言一怔,循声望去,就见茶馆对角,一张方桌上,围坐着七个怪人。  

正中坐着的是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身着灰衣,身量高大,宽肩阔背,尖脸削腮,长相颇有几分凶恶,手边摆着一根铁杖。  

他左手边坐着一个二十多岁,手持折扇,衣裳有些油腻,作书生打扮的男子。右边坐着个腰里盘着条长鞭的矮胖子。  

在他们对面坐着四人,分别是身板高大硬朗、古铜肤色,凳子上搁条扁担的壮汉。  

五短身材,面皮白净,腰里别着秤杆的小贩。  

高壮肥壮,敞着胸襟,露出胸毛,腰里悬着口厚背杀猪刀的大胖子。  

以及一个十多岁年纪,身着翠绿衫子,大眼纤眉、肌肤水灵的漂亮少女。  

此时那六个男子都坐着,那少女则挺身站着,与邻桌一个士子模样的年轻男子争论。  

“雍军对待地方豪强劣绅、大户士族确实严酷,但对小民却是极好,不仅发放粮食赈济贫民百姓,甚至还会给贫民佃户分田分地,田税三十税一,免除一切杂赋,还不征发徭役,而是用钱粮雇人干活。总之雍军固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却并非靠残暴得势,而是一支古今罕见的仁义之师!”  

那年轻士子嗤之以鼻,“你这小女子,才真叫胡说八道!古往今来,哪来如此军队?就连我大宋禁军…咳咳,总之你这番说法,压根儿就是胡言乱语,胡吹大气。”  

茶馆客人们深以为然,纷纷点头,因为少女的说法,听起来确实太过匪夷所思,古往今来,哪里出过这等仁义军队?  

哪怕历史上,一些以军纪森严著称的强军,也最多只能做到在自家领地上不残民虐民,到了敌国境内,也是一样凶残不仁。  

毕竟孙子兵法可都说了: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因着千里征战,粮草转运艰难,运输损耗巨大,后方二十钟粮草,运到前线时,辎兵民夫一路人吃马嚼,说不得就只剩下一半甚至更少,故而“因粮于敌”,自古以来就是兵法正道。  

哪有不在敌国抢掠粮草,反而给敌国百姓发粮赈济的军队?  

再者士卒远征敌国,凶险疲惫,也需要给他们发泄乃至发财的机会,不然为将者如何驾驭麾下虎狼?  

所以一旦到了敌国境内,军纪往往便会渐渐放开,越是深入敌国境内,杀戮劫掠便越是凶狠。  

所以在茶馆中的客人们听来,少女的说法,根本就不符合他们对军队的认知。  

翠衫少女轻哼一声,说道:  

“古往今来没有这样的仁义之师?那岳爷爷的军队又如何解释?”  

那士子一怔,脸孔涨得通红,一时还真不知该如何辩解。  

正待措辞反驳时,翠衫少女又道:  

“我们去年去了北方,亲眼见识过大雍治下的金国故地,屠城残民没见着,倒是亲眼见着了金国军民兴高采烈大开城门,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见着了百姓兴高采烈领取种子农具甚至耕牛,在官府分发的田地上热火朝天挥汗如雨。  

“我们还去了关中。雍国统治关中不足三年,关中已不见一个乞丐流民,乡野百姓也不受饥饿困馁,家家户户都能吃饱饭。官府还组建营造队伍,以钱粮雇工,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广修道路,把关中治理得蒸蒸日上。  

“我们也去了巴蜀,亲眼看到过雍军征伐的情形。雍军在战场上固然不留情,可只要放下武器投降,雍军也绝不杀俘,甚至还会救治敌军伤兵。也从无搜掠乡民,驱民攻城之举。因为雍军根本不需要这么做,再险要的雄关坚城,能不能抵挡雍军的正面强攻…”  

见茶馆里不少客人听得聚精会神,隐有动摇,那士子不禁恼羞成怒,猛一拍桌子,并指指着少女怒斥:  

“你这小女子,如此颠倒黑白、信口雌黄、妖言惑众,定是雍军密探无疑!抓探子啊,这里有雍国密探,在传播谣言,蛊惑人心啊!”  

那士子大喊大叫,甚至冲出茶馆门外,大声叫嚷,很快就引来了一队巡逻的禁军。  

听说有雍国密探,那队禁军蜂拥冲进茶馆,喝问:  

“雍国密探在哪?”  

那士子指着那翠衫少女和同桌六人,脸孔通红,眼神愤恨:  

“就是他们,在这里宣扬雍国,妖言惑众!”  

那禁军队长一见翠衫少女生得那般娇俏,顿时眼睛一亮,心说这趟却是撞上了美差,当下嘿地一笑,不假思索地一挥手:  

“统统拿下!”  

众禁军士卒一拥而上,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