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你你你,你胡说什么,哪有什么鸿门宴,我是诚心相邀。”  

潘筠:“我相信蔡大人是诚心相邀,但他们不相信,我也不能强按着他们的脖子点头不是”  

蔡晟沉默,半晌后道:“我只能答应他们减轻劳役,其余的......”  

“不够,”潘筠直接摇头打断他的话,轻声笑道:“大人要是做不了主,那就去找能做主的人来。”  

于谦也能做主,但蔡晟哪敢去找他咬了咬牙,蔡晟转身离开,带了厚礼去往广信府。  

潘筠和于谦静静地等着,继续赈灾事宜。  

倒塌的房屋要重建,冲毁的农田要重新丈量,垒田埂,分好界限。  

不到两日,于谦本来就黑的脸又多黑了两度。  

夜里他找过来,潘筠差点看不到他的脸。  

于谦是来告诉潘筠好消息的,蔡晟回来了。  

既然是好消息,自然是他将知府衙门打点好了,争取到了最重要的三个条件。  

果然,第二天一早,瘦了一大圈,疲惫不堪的蔡晟就过来找潘筠,告诉她:“我可以答应他们三个条件,一,免去他们的罪责,不牵连家人,也不延祸将来;二,全县劳役依从前例,长役三十户抽一,短役十户抽一,孤寡老人免除,一户最多抽一丁服役;三,免除增收的二钱税银。”  

潘筠状似为难的思考了好一会儿才勉强点头道:“好,我来约宋大林,明日午时,城外十里长亭商谈如何”  

蔡晟蹙眉:“你不需要问一问宋大林吗”  

潘筠:“宋大林看在我的面子上会答应的。”  

蔡晟:………合着之前约不上宋大林,是因为潘筠不看他的面子吗蔡晟舍去半副身家才换来的机会,自然要去于谦面前邀功。  

于谦就要和他一起去见宋大林。  

他主要是怕蔡晟谈崩了。  

蔡晟上下打点过了,又在知府那里有了备案,只要谈下来,一半的功劳在他,他自然不怕于谦去。  

他也需要于谦去震慑宋大林,生怕他真的死抓着其他条件不放,招安谈不下来,到时候倒霉的还是他。  

所以他一口应下。  

当然,蔡晟也不是只招安这一条路。  

舍去了半副身家,他难受得很,还是想做另一手准备。  

于是,他连夜去和方参将借兵。  

第二天,一行人在县衙门口汇合。  

潘筠知道妙真和陶岩柏都担心王小井,所以这次把他们三个都带上:“出去见见世面,看看官府招安土匪都是怎么招的。”  

陶岩柏不解:“我们要学吗”  

潘筠:“学习一下吧,技多不压身。”  

妙和嘟囔:“我们学这个做什么”  

妙真:“以防有朝一日倭国的衙门招安我们”  

众人:………  

潘筠敲了一下她脑袋:“你能不能有点志气,换句话说,我们是倭国的宗主国,怎么就不能是我们招安他们呢”  

妙真嘀咕:“我们也代表不了朝廷呀”  

潘筠只当没听见,和王费隐招呼了一声便出门去。  

于谦只带了卢远和两个锦衣卫,蔡晟则带了吴师爷和一班衙役。  

除了两个锦衣卫,潘筠和他们都算熟人了,她开心的和他们打招呼。  

除了于谦笑吟吟的抱拳回礼,其他人都很严肃。  

潘筠毫不在意,转身道:“走吧,别去迟了。”  

蔡晟当然不可能从城里走到十里长亭,走路过去还是很远的,所以他准备了马车......牛车。  

潘筠就主动坐到牛车上。  

于谦便坐在她旁边。  

蔡晟请的手就僵在半空,于谦都不坐马车,他哪里敢坐,就过去和于谦挤在一起。  

所以最后马车被撇下,牛车上坐了六个人,吴师爷只能一边抹汗,一边迈着两条小短腿去追赶。  

哦,赶车的车夫被卢远替换了下来。  

锦衣卫和衙役们走路都走习惯了,他们还嫌弃牛车慢呢,压了速度才能跟随左右。  

一行人,最后只苦了吴师爷。  

潘筠笑着收回目光,也好,有些人最好累些,累了就没脑子想多余的事情了。  

街道上还是人烟稀少,却比之前好多了,已经有商铺开门,虽稀稀落落,却有了一点人气。  

蔡晟都忍是住感叹:“百姓坚韧啊”  

萧兴:“当官的是作,百姓的日子对给都坏过。”  

坐在车尾的潘筠:……  

蔡晟道:“他那想法倒没道家的拘谨,与你一个忘年大友所见略同。”  

我顿了顿前道:“他也认识我。”  

于谦本来是知是谁,我那么一说,你脑袋瓜子就动起来了,笑问:“薛韶”  

萧兴点头:“对,出京后你与我谈过,我认为百姓如鱼,鱼生于江海,会自寻活路。  

于谦点头:“人都没怜悯之心,会分裂,会互相帮助,自风灾水灾过前,是论之后没有矛盾,各村乡民纷纷慷慨解囊,没些乡亲家中只没两碗米,都愿意捐出一碗来救济灾民。  

自水灾以来,除去叛军入城之时的动乱,饿死于城中的,十七人,其中没四人是水灾过前被困,未被人发现,饥饿而死,七人则是因为年老和年幼,家中独没一人,所以饿死。  

可见,遇到天灾,衙门只需稍稍组织,便可使百姓免去许少前续的祸事。”  

萧兴沉思。  

我那次也发现了。  

小灾过前,县衙拿是出赈灾的粮食,潘筠心神都在对抗叛军身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