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上岸(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惟良更直接:“这些人老的老,弱的弱,幼的幼,能抵什么用?跟大内氏的人一碰上,都不够他们一刀砍的。”  

潘筠:“谁让你们把他们当盾牌用了?你们舍得,我还舍不得呢。”  

她抬头看向甲板上的俘虏,那里的老人,有从前是海寇,年老体衰又没积累到钱,不得不留在海岛上的;  

也有是被掳去当船奴,一直被迫留在海岛上的;  

那些女人更不必说,或是海寇们用钱买到岛上,或是直接抢掠过去的。  

她们当中,有八个是朝鲜女子,还有十一个出自琉球。  

全是村庄被倭寇劫掠过后抢到岛上的。  

她们都已经生了孩子,再也没有回去的可能,所以潘筠带她们上船,她们想的是,要么凭仅有的信息找到丈夫家里去,要么,在倭国为奴。  

但,没有人会爱强迫自己的人,即便她们已经被迫生儿育女。  

一切不过是为了活着。  

在看到潘筠的诚信之后,她们就决定留下了。  

“不管是老人、女人、还是孩子,他们要么是倭人,要么跟倭人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在倭国行走,他们拥有天然的优势。”  

潘筠收回视线:“我们初来乍到,最缺的就是信息,关于这个国家各种各样的信息。”  

张惟逸:“你要把他们当探子用?”  

“不行吗?”潘筠歪头问他。  

张惟逸忧虑:“那些被劫来的女子倒罢了,其他人会忠心于我们吗?”  

“忠心,是利益培养起来的,”潘筠道:“空口便让人效忠,我还没那么自恋,只要他们心动于我给的利益,愿意为我做事便可。”  

王璁忍不住道:“幸亏我们抢了本山三家,不然这一船货全搭上也未必能养得起这么多人。”  

大家一听,纷纷去看潘筠。  

潘筠瞬间坐直,为自己叫屈:“你们想什么呢,我靠岸之前可没想抢劫,我是被迫防御!”  

胡景很怀疑,她在他这里的形象早变成了老谋深算:“可这些人,你带上船之前应该就想好怎么用了吧?”  

“那的确是想好了,”潘筠一脸严肃:“但抢劫…呸,是反抢劫是临时起意,非蓄意谋划,至于养他们…钱于我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还是潘道长厉害,视金钱为粪土,养这么多人竟然都觉得不是问题。”  

“当然不是问题,我们是来找大内氏报仇的,难道大内氏没钱吗?”潘筠道:“难道我上船前能预料到高知县有本山游隼这三个傻缺,好好的生意不做,非要抢劫我吗?”  

潘筠摇着手指对他们道:“诸位,贫道虽非良善之辈,却也绝非恶人,怎么会做这种有违天道之事?一切不过是迫不得已。”  

大家一听,仔细回想,发现还真是,潘筠每次都不主动出手,都是等人出招后再反击。  

不管是打架,还是谋,皆如此。  

外面传来叫喊声,屈乐跑进来道:“他们说要过关卡了。”  

这是第三个关卡,也是最后一个。  

过了这一道关卡,他们便到了本州岛的西海岸,靠近岛根县上的出云国。  

一条健仁说,他们家知道一个小港口,是渔民出海打渔用的港口,那里没有大内氏的人把守,他们可以从那里上岸。  

岛根县被分为两个势力范围,西部这边是出云国,由守护大名京极氏控制;  

东部那边是石见国,则是由守护大名大内氏控制。  

他们在出云国的港口登陆,按说不在大内氏的势力范围内。  

“…但这两年大内氏在幕府中话语权增大,几次争抢京极氏的地盘,好几处港口都有大内氏的势力,所以才需要小心。”一条健仁向潘筠解释,他们小港口登陆的原因。  

“上岸之后就可以避开大内氏的眼线了?”潘筠问。  

一条健仁道:“有七成的把握。”  

他解释道:“这些年,海贸被大内氏把持,尤其是去年和今年,不知何原因,从去年春开始,他们便派出大量的人争抢沿海的港口和村庄,陆上关卡无人把守,就松懈了,我家就是去年开始开了陆上通道,只要能从四国岛进本州岛,便可走陆路通商。”  

潘筠:“我们没有你们的户籍和路引也可以?”  

一条健仁不在意道:“我们自己人都未必有身份信息,因为打仗,百姓今天在这处,明天就被赶到另一处,谁会查这个?”  

一条健仁怕她认为他不诚心,连忙道:“就算有人查也不怕,这些东西我可以给你们准备。”  

倭国并没有大明那么严厉的户籍和路引制度,路上设关卡的多是当地的守护大名、豪族或者寺庙。  

比如潘筠停靠的高知县的那个港口,就被本山家占了,她要上岸,经过本山家同意就行。  

沿路的关卡,也都是大名们设置的,大内氏的人就混在里面。  

收的每一笔钱,大内氏都要分一部分。  

“这个港口是野港口,我们这些外来的船只,只要给当地的豪族送一笔过关费就行。”一条健仁道:“路上要是遇到关卡,可以直接花钱买关所或者手形,反正很容易,只要有钱就都能过。”  

潘筠喃喃:“难怪三师兄和四师姐能在倭国横行,他们连个影子都抓不到…”  

船靠岸。  

人从四面八方朝他们冲来。  

衣衫褴褛,基本上都穿着短袖短裤,所以人群后面跑来三个长袖长裤的男子才那么显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