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收之桑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哗啦啦的小雨从屋檐滴落,卢怀慎站在廊下,看着阴沉的天空,心里面不免有些悲凉。  

昭王已经走了,案几上的茶还在飘着热气,一切都显得灰暗。  

虽然昭王走的时候脸上依旧带着温和的笑容,更是承诺不会因为土地的事情而区别看待卢家。  

但是卢怀慎知道,昭王心里对卢家已经有了不满,这让他对卢家的未来充满担忧。  

当年他和高巽联手扶持太子,但是被先帝所厌恶,卢家在先帝朝受到打击,虽说没有一蹶不振,但是已经开始落后其他山东士族。  

不说其他,单是郑、王、裴、三家已经凌驾在卢家之上。  

若是将来昭王登基,得益最大的是谁还用说么。  

可是他却无能为力,土地的事情涉及了整个卢氏,族人不同意,他也没办法直接将土地拿出来。  

只是如此一来,卢氏在昭王心目中的地位只怕是要下降了。  

耕读传世是他们山东士族的准则,族中子弟若是在朝中受到打压,卢氏还能被称为望族吗?  

至于山东七望同气连枝?  

这句话他自己都不信,当年扶持太子昭,他与崔世栗就没有和郑、王、裴三家说过。  

而这三家暗中支持昭王,同样没有和他们说过。  

所谓同气连枝不过是个笑话,谁不想要天下第一世家的名号呢,谁不想族中子弟位列朝堂,甚至名留史册呢。  

这些他都知道,可是族人短视让他无奈。  

“危矣。”卢怀慎叹息一声。  

春风吹在他的脸上,并没有让他感受到温暖,反而有股刺骨的冰冷。  

卢氏,该何去何从?  

姜承枭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立即让卢氏交出土地,毕竟他也清楚让这些世家大族交出土地简直就是在要他们他们的命。  

但是姜承枭没想到是,卢怀慎拒绝的干净利落,而且话里话外都透露着卢氏族中不答应此事,他无能为力。  

这就让姜承枭很恼火了,他可没有时间在渔阳耗费。  

依照第二次见面的谈话来看,卢氏大概率不会答应这件事情。  

姜承枭一拳锤在案几上,现在他有几分体会先帝的心情了。  

一群毒瘤!  

“主上息怒。”南霁云在一旁劝道:“卢氏在河北的影响力甚大,主上,我们若是要动手则需要从长计议,万一被人看出来破绽,于主上大不利。”  

“我知道。”  

姜承枭咬着牙咽了这口气,他很想动手,但是霁云说的没错。  

这些老狐狸没有一个是傻子,现在他动手对付卢家,那么郑家、裴家等山东士族恐怕会人人自危,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天下还未一统,不能内部生乱。  

“鼠辈!”  

这两个字仿佛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样,让他恨的牙痒。  

便在此时,外面传来护卫的声音。  

“主上,温雁飞来了。”  

姜承枭一怔,旋即想起来他已经通知了温大雅,一会儿去郡衙看看,温雁飞应该是过来通知他的。  

半个时辰后,姜承枭抵达渔阳郡衙。  

“臣,渔阳郡守温大雅,参见王上。”  

由于此次姜承枭是暗中过来,是故他并没有让温大雅通知郡内其他官员。  

“温郡守免礼。”  

“王上请!”  

双方进入庭院,温雁飞自觉地守在外面。  

姜承枭跪坐主位,南霁云笔直的矗立在其身后。  

“此番巡视河北,路过渔阳,温大人将此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孤心甚慰啊。”  

纵然此刻他的心情差得很,但是他表面上仍旧是笑容满面,让人如沐春风。  

“这都是王上洪福,若非王上英明,平定渔阳匪患,给予渔阳帮助,臣岂能做到这一步。”  

姜承枭摆摆手,笑眯眯道:“温大人,孤素来不喜夸夸其谈的人,你在渔阳做得功绩,孤都看在眼里,你不必给孤脸上贴金了,这都是你的功劳。”  

温大雅呵呵一笑,没有继续恭维。  

“温大人,渔阳的官田整饬的如何?”  

温大雅略作沉思,回禀道:“王上,渔阳的耕地并不多,经过匪患的破坏,现在更少,不过臣已经让仓曹和户曹的人开始清理荒田,鼓励百姓开荒,满足渔阳百姓耕种,应该是不妨事的。”  

“唔。”  

随口应了一声,姜承枭端起茶盏轻抿一口。  

“温大人,鼓励百姓开荒的事情需要加紧,目前朝廷在河间诸郡讨伐反贼,今年夏应该就会有结果,到时候田地必然会紧张起来。”  

温大雅也是聪明人,很快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王上是打算在渔阳安置一批灾民和流民吗?”  

“嗯,孤有这个打算。”  

温大雅蹙眉道:“王上,恕臣直言,渔阳的民生才刚刚恢复不久,这个时候引入流民只怕不妥啊。”  

潜意思就是渔阳的地不够种,要那么多人养不活。  

“话是这么说,但是田可不是凭空变出的呀。”姜承枭语气略显轻松,实际内里子沉重无比。  

温大雅出身河北温氏,属于河北士族,他自然是清楚昭王的话中意思。  

现如今朝廷虽然手中有田,但是大部分的良田其实都在世家的手中,百姓开荒是一年,肥土又是一年,年复一年,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  

气氛沉寂下来,姜承枭拿着温大雅呈上的渔阳政务查阅。  

温大雅好似陷入沉思一般,不知道过了多久,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