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黎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月黑风高,大军行蔓。  

江鲁骑着马追上前面的赤举,问道:“大哥,难道我们真的要帮李法主抵挡殷开么?”  

“你怕了?”赤举反问。  

江鲁道:“虽说我们只有五千兵马,但是殷开的麾下士卒皆是脓包,我还真不怕这个。只不过我们何必要替李法主卖命,兄弟们的性命可比李法主宝贵多了。”  

赤举呵呵一笑,“你说的对,李法主的命岂能和咱们的弟兄相比。”  

“那大哥为何还要主动请缨抵挡殷开?”  

“不然呢,一起渡河去和主上厮杀吗?”赤举压低声音说道。  

闻言,江鲁顿时恍然。  

“大哥明智,如此一来我们就能避开和主上的交锋。”  

赤举道:“这是主上的意思,李法主可以失败,但是我们不能失败,现在主上还需要我们来稳住青州,绝不能让青州的势力伸向河北诸郡。”  

“李法主此番谋划不可谓不犀利,若真让他成功,青州内部的局势将会瞬间颠倒,曲让、单鼎等人将绝不是李法主的对手。”  

“不过,此次有主上在汲郡等着李法主,他的谋划必不可能成功,届时李法主一旦兵败......”  

说着赤举看向江鲁。  

江鲁嘿嘿一笑,“单鼎他们绝不会放过这个夺权的好机会。”  

赤举颔首,“没错,青州越乱,这对主上的战略就越有用,而我们要守好东莱郡,此番我们回去除了稳定东莱郡之外,主上还交给了我们另一个任务。”  

“什么?”  

“造船。”  

汲郡。  

白马津的对面就是黎阳津。  

随着第一根粗大的铁链从大河上扔到岸上,水鬼从水中冒出头走上岸,将铁链拴在铆钉上,浮桥的最后一段工程也相继完成。  

此刻,得知浮桥搭建完毕,李法主立即下令率军渡河。  

在李法主急急匆匆渡河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到,在密林之中,几名青鹰军的斥候将这一幕尽收眼底。  

“我在此盯着,老三和老四立即回去向将军禀告。”  

“是。”  

两名青鹰军斥候悄悄的牵着马,从树林中消失。  

尉迟敬这一支兵马,姜承枭原本是将他们安排在魏郡,防备河北的暴匪通过太行八陉进入太原劫掠的。  

但是赤举的来信让他不得不改变战略,因为黎阳仓的粮食他也要拿下。  

是故,尉迟敬接到姜承枭的鹰信之后,留下五千兵马,让赵蛟率领返回滏口陉固守,他则率领大军直接进入汲郡,进驻黎阳。  

可以说,在李法主和殷开纠缠的时候,尉迟敬已经掌握了黎阳仓。  

另一边,营救郑善愿等人成功的姜承枭也率领着挥云重骑赶来了汲郡,在黎阳见到了尉迟敬。  

黎阳的县令名叫薛收,出身河东汾阴薛氏名门,宏业四年上任的黎阳县令。  

尉迟敬率军进驻黎阳,他是第一个开城门迎接的人。  

在他看来,洛阳的宇文述也好,关中的于秉鸿和李源也罢,都是乱臣贼子,只有太原的梁王才是晋室正统。  

他原以为梁王此次派兵前来是要驻守汲郡的,但是没想到他是为了黎阳仓的粮食。  

“殿下,黎阳仓目前还有二十万石粮食,若是都运去了太原,这汲郡的百姓该怎么办啊,目前兵荒马乱,若是没有粮食,百姓岂不是要发生暴乱。”  

矮坡上,薛收看着青鹰军的士卒将黎阳仓的粮食一袋袋的搬出来,他很心疼。  

姜承枭拍了拍他肩膀,“薛大人稍安勿躁,这二十万石粮食留在这里,你们能守得住吗?”  

闻言,薛收一梗,这个问题他还真的思考过。  

得出的答案是不能。  

不论是河北的暴匪还是青州的暴匪,一旦他们渡过大河,汲郡必定无法坚守,现如今洛阳更是落在了宇文述的手中,他岂会派兵来这里驻守。  

“殿下,您就不能在此驻兵吗?”薛收低声哀求道。  

他已经知道了梁王在河南郡数次击败宇文述的事情,如果梁王愿意在此驻兵,那么汲郡自然是会安然无恙。  

姜承枭摇了摇头,叹了一气。  

“薛大人有所不知啊,天下大乱,本王虽有心平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河北匪患未平,青州贼寇此番更是杀入中原,南方与关中就更不用说了,本王也很无奈啊。”  

闻言,薛收为之一默。  

他知道梁王说的是事实。  

大家都不是傻子,现如今天下的情形,梁王势必会以稳固太原为重。  

“下官冒昧,敢问殿下何时再临汲郡?”薛收问道。  

姜承枭道:“河北不平,我心甚忧。”  

闻言,薛收基本上明白姜承枭的意思了。  

“如此,下官就在黎阳等待着殿下的好消息了。”  

姜承枭呵呵一笑,看着底下押运粮草的青鹰军,忽然说道:“前几日本王在太原祁县处理了包庇于秉鸿造反的县令,现如今祁县县令一职空缺,不知薛大人可愿意屈就?”  

闻言,薛收愣在原地。  

梁王这是什么意思?  

打压自己?  

相比较祁县,显然黎阳更为富庶,梁王为何要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  

不对,现在战乱将起,黎阳未必能够安生,何况黎阳还是大河渡口之一,必定会成为大河两岸的诸多势力关注的地方。  

那梁王为何要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邀请呢?  

这么想着,薛收目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