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往事随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萧妃屏退宫人,看着脸色难看的儿子。  

“为何不将本宫的话放在心上,对待姜承枭要徐徐图之,你如此冒进逼迫于他,他怎么会同意。”  

姜昫恼怒道:“母妃,你不是没看见,我已经三番两次示好,可他还是若即若离,始终不愿意表态,这明显是不将我放在心上!”  

“你是太子吗?”萧妃质问。  

“我...”  

“你是实权王吗?”  

“我...”  

萧妃一拍案几,“你现在什么也不是,你一身之贵皆系于陛下,他又不是傻子,岂会轻易下注,你如此逼迫他,反倒会让他心生抗拒,你真是愚蠢!”  

她真是有点恨铁不成钢,现如今太子被冷落,齐王闭府不出,仅他一个皇子跟在皇帝身前,居然这么点肚量都没有,还谈何去争大位!  

姜昫道:“母妃,此人恃宠而骄,完全不将儿臣放在心上。”  

“你有何潜力能让他将你放在心上?”萧妃反问。  

“我当然有,朝野之中谁看不出来父皇不喜太子,废太子只是迟早的事情,难道姜承枭看不出来吗?”  

年轻人,总是轻狂的。  

如果姜承枭听见这番话铁定笑得肚子疼,这位三皇子才是恃宠而骄的那一位。  

“无知!”  

萧妃气的胸前的生命摇篮一颤一颤,她万万没想到这个儿子现在骄傲成这样,大事未成心性如此急躁。  

“给本宫回去好好思过,想不通不准来见本宫!”  

锦华宫内发生的事情姜承枭一点不知道。  

他也懒得知道。  

先不说太子还在,就算太子没了,第二顺位继承人也是嫡出的齐王,与你三皇子有什么关系。  

再者,这天下还能撑到你夺得大位的时候吗?  

所谓长于深宫妇人之手,其才智大抵如此。  

一看就是个没经历风雨,活在温室之中的花骨朵。  

前脚踏出皇宫,身后传来一道惊讶的声音。  

“青雀?”  

闻言,姜承枭缓缓转身,只见郑善愿一脸惊喜的立在不远处。  

“见过外祖。”  

姜承枭拱手一礼。  

他不太想看见郑善愿,因为这个老狐狸心思太深沉了一些。  

这几年朝堂风云变化,六部换了一半的人,他这个大理寺卿倒是稳如泰山,甚至更得皇帝看重。  

郑善愿笑眯眯的走了过来,看着已经长开的姜承枭,连连点头,“不错,不错,你长大了。”  

什么叫你长大了,难道他以前都是小孩子?  

“外祖见谅,这几日本想上门拜访,可是刚刚回来,事情实在太多,有所耽搁。”姜承枭憨厚的笑着道歉。  

自从在辽东亲手开始施政,他才知道世家的可怕。  

他手底下的虞庆则,郑如炘,裴元俨等人都是出自世家大族,连杜如明也都是京兆杜氏的旁支。  

这些人虽然年纪轻,但是学识渊博,对待事情上手极快,若是没有他们帮助,他一个人不可能治理好辽东,更别说后来的关外三郡。…  

更重要的是,这四年之中,郑家,裴家,乃至于虞家都在暗中给他提供了不少的帮助。  

不然,辽东的赋税,朝廷的支持,你以为都是皇帝同意的?  

别开玩笑了,朝中无人你做什么官?  

郑善愿道:“无妨,无妨,你有这个心思就行了。”  

说着,他眼神之中露出一丝询问的神色,“青雀现在可有时间,不如陪老夫回府坐坐?如炘这几年做得很好,都是你的功劳啊。”  

“外祖过誉了,如炘表兄帮了我很多。”  

迎头碰上了郑善愿,他想躲也不行了,只能随着郑善愿去了荥阳县公府。  

俩人相对跪坐,仆人奉上茶水。  

“青雀啊,尝尝吧,这可是好茶啊,陛下都赞叹呢。”  

郑善愿笑着饮了一杯。  

姜承枭自是笑着喝了一杯。  

俩人聊的话题总的而言离不开朝政。  

这四年中发生了很多的事情,高巽和杨太素被贬谪,卢怀慎,萧旦致仕,兵部尚书李子通也被皇帝打压回了赵郡。.51aslz.  

现在的六部尚书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的。  

“青雀如何看待陛下将太子留在长安一事?”  

迁都洛阳之后,长安就被皇帝封为陪都,由太子留守。换而言之,太子已经四年没有参与朝政了。  

一个被皇帝边缘化的太子,这意味着什么?  

“陛下应该是对太子有意见吧。”姜承枭不轻不重的说道。  

现在与郑善愿玩花花肠子,随意敷衍就不好了。这几年郑家帮了他很多,不能不表示一下。  

郑善愿不置可否,谁都能明白这个。  

不过他也没有继续纠结这个话题,毕竟有些敏感。  

忽然,郑善愿说道:“前些天你阿娘来信于我,说过几年等老夫致仕了,要让老夫做你孩儿蒙学先生。想想这时间过的还真是快啊,你也有孩儿了。”  

姜承枭笑了笑,“外祖说笑了,恒儿现在还小呢,阿娘这是太宠溺他了。”  

郑善愿似真似假的说道:“当年老夫还曾想撮合你与族中的音姑娘,不想陛下亲自赐婚,老夫倒是没想到啊。”  

这一点,姜承枭是知道的。因此闻得此言,他也只能笑着道:“不知表妹嫁给何人了?”  

算算时间,她也应该嫁人了。  

谁知郑善愿摇了摇头,“当年崔云象一案,长安权贵再无人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