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伯圭,不要让备难办啊(1/2)
在阎柔的计策中,汉军想要击败盘踞在各处的胡人部落容易,但官吏用什么样的方式加以抚恤,却尤为重要。
若是做不到位,就算击败鲜卑、乌桓、匈奴、羌族也无法容纳管理,依然会激起祸患,关键在于纳为己用。
刘备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胡人失控引起的后果。
遂抚掌对阎柔轻笑道:“阎君所言甚得我心。”
“进幽州以来,能让备忧虑者,无过于鲜卑、乌桓耳,今有君为我画策,点明出兵先后顺序,排忧解难莫过于此。”
“来人,为阎君赐席坐,择我近处置之,待今日宴席过后,备再与君细谈胡人之事。”
刘备对外边的锐冲营军士摆了摆手,叫人赶紧找来坐席,让阎柔坐下再说。
而阎柔闻言,眉宇间充满了惊喜,没想到汉王竟然如此器重他,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些天拜见汉王的官吏不知多少,没想到他阎柔有朝一日,也会被赐上坐,且还是靠近汉家之主,让他差点忍不住想雀跃而动。
自打从鲜卑部落回到汉家来,还没有二千石的官员对他这般厚待,甚至有的官吏还对他鄙于不屑,认为常与胡人为伍,如同蛮夷。
阎柔眼眶有些发热,激动地拱手长拜道:“多,多谢大王!”
接着他又对拿坐席进来的军士一揖,强忍着喜意道谢,声音虽小却仍郑重其事。
让锐冲营的军士微微发怔,也赶紧对其拱手抱拳。
他们锐冲营可是大王的亲卫,再怎么样也不会失礼于人,那丢的就是汉王面子了。
九月初八,在尽收代郡、上谷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与涿郡太守印绶之后,刘备率军进兵幽州部所在的蓟县,在接见众多豪族和官吏,以及见了前来请罪的鲜卑、乌桓部落贵族。
在安抚各地豪族,清点幽州官田时,刘备当着众人的面,拿起田地文册笑着说道:“备与袁绍交战之际,曾对拨乱反正的军士许诺,待返回幽州后,必为其均百亩田地,如今我观官田甚多,足以行均田之事,诸位以为如何?”
说完,刘备就把手中的耕地籍簿传阅众豪族,在看到州部关于田地的记录后,幽州豪族们皆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刘备。
大家都在心里暗暗叫苦,汉王这是专门来割他们身上的肉,特意把他们找过来先礼后兵。
看看最强盛的冀州豪族此刻被度田剿灭的多惨,他们若仍不知悔改。
不出两年,度田之事必在幽州上演。
要是汉王把公孙瓒给拉过来,那所有人都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留着三叉胡子的上谷昌平寇氏,最先起身拱手,诚恳道:“大王为天下拨乱反正,不失信于军、民,我等岂能不助乎?”
“先前幽州祸乱多年,各地官田荒凉无人耕种,我等使僮仆耕之,以此而抚百姓,大王既为幽州牧,重收官田乃理所应当,岂有与我等商量之理?”
“大王尽可派遣州吏、郡吏前往乡里丈量耕地,再定赋税。”
昌平寇氏习宗族典籍《左氏春秋》,在汉室未衰乱之时,常与南阳新野邓氏、长沙临湘刘氏联姻,对于南阳郡邓氏与阴氏举郡而投汉王,他当然也知晓。
何况这些宗族还不惜数千里书信给他,让他早点投于汉王麾下,再加上汉王亦为幽州人,对幽州有天然的亲近,岂能得罪?
袁绍与公孙瓒,哪里比得上大王的身份,想要耕田尽管说,幽州豪族除了不开眼的豪强外,必定颔首赞同,只求一个立功封侯的机会。
土地没了还有买回来的时候,富贵的机会没了,那就真没了。
眼下汉王当作幽州人,待数十年后,汉王之子就不会将自己看作幽州出身,到那时乡土之情都淡了,边郡怕连立功都没有途径,谁还会记得我们这些边郡乡人?
幽州豪族们当然看懂了这点,纷纷拱手说道:“大王之令,我等岂敢有异,必惟命是听也!”
“既然如此,那备便差使官吏前往各郡丈量官田罢。”
刘备也跟着笑了笑,随即便下令。
后边又见了鲜卑与乌桓的贵族,假意安抚了几句,让他们遣送掳掠的汉家百姓回归乡里,便既往不咎。
让忐忑不安的鲜卑、乌桓,立刻大喜过望,不待刘备回话,就直接从地上爬起身来,对汉王行胡人之礼,以示感激。
做梦也没想到,横行天下的汉王会这么轻易答应他们,而且提出的条件不过释放一些汉民罢了。
这对他们无足轻重,毕竟部落除了汉人还有其他抢掠来的奴隶,为他们放牧牛羊和马匹。
然后刘备又提出用一些粟米与他们交换马驹,乌桓人迟疑了片刻,但鲜卑人却满口答应,他们大部分部落在塞外,根本就不担心汉人有马驹,就能威胁到他们。
骑兵不是一日便能训练完成,更不是会骑马的人就为骑兵,必须要常与马儿亲近,能在马背放开双手,进行拉弓射箭与搏杀,还懂得如何养马、医马、用马,才能称得上骑兵。
乌桓人见鲜卑毫不犹豫的答应,最后也咬紧牙根,答应了卖马之事。
好在汉王提出的条件,都在他们心底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鲜卑贵族表面恭敬,在心里却在嘲笑刘备不懂他们部落的事,就算答应放回汉家百姓,也可以慢慢为之。
若是做不到位,就算击败鲜卑、乌桓、匈奴、羌族也无法容纳管理,依然会激起祸患,关键在于纳为己用。
刘备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胡人失控引起的后果。
遂抚掌对阎柔轻笑道:“阎君所言甚得我心。”
“进幽州以来,能让备忧虑者,无过于鲜卑、乌桓耳,今有君为我画策,点明出兵先后顺序,排忧解难莫过于此。”
“来人,为阎君赐席坐,择我近处置之,待今日宴席过后,备再与君细谈胡人之事。”
刘备对外边的锐冲营军士摆了摆手,叫人赶紧找来坐席,让阎柔坐下再说。
而阎柔闻言,眉宇间充满了惊喜,没想到汉王竟然如此器重他,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些天拜见汉王的官吏不知多少,没想到他阎柔有朝一日,也会被赐上坐,且还是靠近汉家之主,让他差点忍不住想雀跃而动。
自打从鲜卑部落回到汉家来,还没有二千石的官员对他这般厚待,甚至有的官吏还对他鄙于不屑,认为常与胡人为伍,如同蛮夷。
阎柔眼眶有些发热,激动地拱手长拜道:“多,多谢大王!”
接着他又对拿坐席进来的军士一揖,强忍着喜意道谢,声音虽小却仍郑重其事。
让锐冲营的军士微微发怔,也赶紧对其拱手抱拳。
他们锐冲营可是大王的亲卫,再怎么样也不会失礼于人,那丢的就是汉王面子了。
九月初八,在尽收代郡、上谷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与涿郡太守印绶之后,刘备率军进兵幽州部所在的蓟县,在接见众多豪族和官吏,以及见了前来请罪的鲜卑、乌桓部落贵族。
在安抚各地豪族,清点幽州官田时,刘备当着众人的面,拿起田地文册笑着说道:“备与袁绍交战之际,曾对拨乱反正的军士许诺,待返回幽州后,必为其均百亩田地,如今我观官田甚多,足以行均田之事,诸位以为如何?”
说完,刘备就把手中的耕地籍簿传阅众豪族,在看到州部关于田地的记录后,幽州豪族们皆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刘备。
大家都在心里暗暗叫苦,汉王这是专门来割他们身上的肉,特意把他们找过来先礼后兵。
看看最强盛的冀州豪族此刻被度田剿灭的多惨,他们若仍不知悔改。
不出两年,度田之事必在幽州上演。
要是汉王把公孙瓒给拉过来,那所有人都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留着三叉胡子的上谷昌平寇氏,最先起身拱手,诚恳道:“大王为天下拨乱反正,不失信于军、民,我等岂能不助乎?”
“先前幽州祸乱多年,各地官田荒凉无人耕种,我等使僮仆耕之,以此而抚百姓,大王既为幽州牧,重收官田乃理所应当,岂有与我等商量之理?”
“大王尽可派遣州吏、郡吏前往乡里丈量耕地,再定赋税。”
昌平寇氏习宗族典籍《左氏春秋》,在汉室未衰乱之时,常与南阳新野邓氏、长沙临湘刘氏联姻,对于南阳郡邓氏与阴氏举郡而投汉王,他当然也知晓。
何况这些宗族还不惜数千里书信给他,让他早点投于汉王麾下,再加上汉王亦为幽州人,对幽州有天然的亲近,岂能得罪?
袁绍与公孙瓒,哪里比得上大王的身份,想要耕田尽管说,幽州豪族除了不开眼的豪强外,必定颔首赞同,只求一个立功封侯的机会。
土地没了还有买回来的时候,富贵的机会没了,那就真没了。
眼下汉王当作幽州人,待数十年后,汉王之子就不会将自己看作幽州出身,到那时乡土之情都淡了,边郡怕连立功都没有途径,谁还会记得我们这些边郡乡人?
幽州豪族们当然看懂了这点,纷纷拱手说道:“大王之令,我等岂敢有异,必惟命是听也!”
“既然如此,那备便差使官吏前往各郡丈量官田罢。”
刘备也跟着笑了笑,随即便下令。
后边又见了鲜卑与乌桓的贵族,假意安抚了几句,让他们遣送掳掠的汉家百姓回归乡里,便既往不咎。
让忐忑不安的鲜卑、乌桓,立刻大喜过望,不待刘备回话,就直接从地上爬起身来,对汉王行胡人之礼,以示感激。
做梦也没想到,横行天下的汉王会这么轻易答应他们,而且提出的条件不过释放一些汉民罢了。
这对他们无足轻重,毕竟部落除了汉人还有其他抢掠来的奴隶,为他们放牧牛羊和马匹。
然后刘备又提出用一些粟米与他们交换马驹,乌桓人迟疑了片刻,但鲜卑人却满口答应,他们大部分部落在塞外,根本就不担心汉人有马驹,就能威胁到他们。
骑兵不是一日便能训练完成,更不是会骑马的人就为骑兵,必须要常与马儿亲近,能在马背放开双手,进行拉弓射箭与搏杀,还懂得如何养马、医马、用马,才能称得上骑兵。
乌桓人见鲜卑毫不犹豫的答应,最后也咬紧牙根,答应了卖马之事。
好在汉王提出的条件,都在他们心底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鲜卑贵族表面恭敬,在心里却在嘲笑刘备不懂他们部落的事,就算答应放回汉家百姓,也可以慢慢为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