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此城破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由于战场迷雾的影响,平原至东郡挨近冀州的十余座县,皆有袁绍派出的斥候来回奔走打探消息。  

一整个月来消息太多,也太凌乱。  

袁绍只能用斥候来搜索青州军大抵出现的方位,才好屯聚重兵防守。  

渤海、甘陵、魏三个郡都与刘备接壤,要是通通分兵,就变成哪都薄弱。  

且刘玄德征发军队的速度,明显比袁绍一众幕僚设想要快的多。  

行军速度更不慢,仅仅数日后二万三千人的大军就已经抵达顿丘和卫县。  

既然大军停驻在这里,其他方位的布置也基本成了摆设。  

刘备散出去打探消息的哨骑匆匆赶回来禀报:“使君,袁军已经开始向繁阳、阴安、魏县、元城增设兵马。”  

他闻言眉头一挑,好吧,有些低估了袁本初,反应速度比预计的要快。  

看来跟公孙瓒交战也学了不少经验。  

稍作休整后,刘备升帐召集诸将校尉议事,又命军吏制作沙盘。  

一番商议过后,刘备亲自去取繁阳、内黄,关羽分兵前往攻阴安。  

“云长!”  

“在。”  

“率梁都营兼领三千辅卒进兵阴安,务必速战速决攻克城头。”  

“遵命!”  

“宪和与韩牧不变依旧留守东郡,其余诸将与我先攻繁阳,再取内黄,威慑邺城!”  

“诺!”诸将校尉拱手行礼,铿然应答。  

骤时间,军营脚步轰然,鼓角齐鸣快速分成两部,小部由关羽统管急速朝正北方向行军。  

另外一部,则由刘备率领张飞、太史慈、管亥、荀攸、郭嘉向西北面进军,携带了多半的攻城器械。  

豪族的部曲也掺杂在其中。  

“嘚嘚…”不绝于耳的马蹄声,先是一阵纷乱,然后驮运军械越行越远。  

粮草辎重的车队紧紧跟在后边。  

如同汹涌的激流,气势磅礴源源不竭,涌向西北而去。  

繁阳城墙上的兵卒见青州军连绵望不见尽头,远处还有比城墙高的云梯靠近,皆不由惊恐失色。  

刘备使数人在城下大喝道:“我乃太祖高皇帝之后,汉室宗亲刘玄德,讨伐阴废天子,妄用承制自命,戕害冀州刺史韩馥的袁氏逆贼。”  

“尔等破城在即,与之顽抗者进城后杀无赦!”  

“主动开城门者,均有重赏,官吏亦可无罪!”  

“不开,不开!谁敢开城门即死矣!”城头上的县令、县丞怒斥兵卒,又转头对城下喝道:“刘备徒有虚名,不过贩屦织席之徒也敢称宗室,呸!”  

“袁公五世三公出身高贵,哪里是你们可以诋毁,快快受降,否则袁公大军开到汝等皆死!”  

双方在城底下互骂一番,然后几人归来悻然回禀刘备。  

气的张飞不等攻城器械到,就急欲带人前往。  

被刘备急忙拉住说道:“益德为将者最忌讳冲动,一时的口舌之快罢了。”  

然后转头望向同样愤然作色的太史慈,还有面带愠色的荀攸和郭嘉,忽地笑道:“诸位毋须气愤,看来河北多袁家的忠义之士,食汉禄为袁氏效力。”  

“既然如此,我就成全他们的忠义,使他们能于九泉之下共聚,大汉天下容不下袁氏臣。”  

“益德,待冲车军械运达之后,先派部曲攻城,接着再用辅卒,你巡视城墙见哪里空虚,立马着重甲与铁甲营踏云梯、登临冲车直扑城头,不弃兵戈者杀无赦。”  

刘备吩咐道,顿了顿又笑说:“堵住四门莫放跑了此城的县令和县丞。”  

张飞眼神发亮,拱手抱拳欣喜道:“谨遵使君之命!”  

“兄长放心,如果让他们跑了,我也没有脸再来相见,不会让那两个贼子死的痛快!”  

“我非亲手剁下他们的狗头不可。”  

刘备上前拉了下他的交领,轻笑说:“去吧,但先说好,万事以自身安危为主,不要仗脾气逞强。”  

张飞恭敬一拜,而后手扶剑柄大步迈出幄帐。  

荀攸带笑抚须道:“三将军有股真性情,除了性子急了外,倒不失为一员统兵大将。”  

刘备听罢轻微叹气道:“益德哪都好,就那个脾气,总让我不放心。”  

他最害怕张飞在战场厮杀上头,不顾敌我悬殊一味的猛冲猛打。  

原文在六#9书/吧看!  

这种作战方式,还是颇为凶险。  

要是能控制好脾气,他早就赋予他重任去独当一面。  

相比下,云长就让他放心很多。  

郭嘉则在思考袁绍的反应,施礼道:“使君此时应当急取繁阳,再攻内黄否则在这里多耽误一刻,袁本初多一分时间调兵屯军内黄县。  

那我们牵制住袁军的策略,极有可能失败。”  

在邺城前面有了内黄县挡住青州军的锋芒,袁绍就不会心如悬旌,甚至还会分兵去平原。  

那么刘备就会陷入被动。  

荀攸也赞同郭嘉的分析,献策道:“可先派军士染火油以弓弩分轮仰射,击退城头守卒,再迅速四面架梯登城,只要打开豁口就能立马攻下。”  

“攻城不管袁军射箭导致弩兵死伤多少,箭矢都不可休止。”  

刘备颔首点头,到了拼命的时候,也只好如此了。  

传令吩咐声射营携带弩箭大盾,即刻前往城下先用箭矢沾火油仰射。  

后边缓慢的临冲车器械很快就被辅卒推至阵前,再由从征的工匠拼缀,车高数丈长十丈,车分上下三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