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辛毗误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下各州诸侯议论沸腾。  

也没怎么影响到青州。  

刘备定下经略民生,当务之急是广积粮食。  

历史上多地爆发的旱灾蝗灾还没来呢。  

那时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连豪族官吏都会饿死不少,更别提百姓了。  

粮食在目前才是最重要。  

而袁绍与公孙瓒到了决战的紧要关头,更不敢与刘备交恶。  

遣派掾吏过来赔罪。  

来者不是熟人辛毗,却是他的兄长辛评。  

辛评面带喜意道:“玄德公平定黄巾,威盖天下,袁公仰慕已久。”  

“先前不知北海相孔文举已然上表天子请公为青州刺史,才生出误会,深有歉意。”  

“如今已重新表奏,撤去臧洪的刺史之位,且书信给东莱太守,使其归附玄德公。”  

“并表玄德公为征虏将军…”  

刘备失笑摇头,只送个征虏将军,袁本初未免太小气。  

自己都做了车骑将军,有了开府权,可以任意提拔亲信。  

属于忠于袁绍本人,独立朝堂之外的体系。  

与太守等官吏不同,即便袁绍位高权重,但大家也同朝为官。  

可以给面子,却不会事事让着,顺着你心意。  

惹怒了,太守还能直接起兵,反过来攻打。  

公孙瓒就是一个例子。  

名义上被幽州牧刘虞管制,手中握有兵权,刘虞也拿他无从下手。  

而刘备能掌控青州各郡,完全是钻了诸侯讨董的空隙。  

没时间去管青州,青州刺史焦和又索求无度,把自己给作死。  

当时青州各郡数十万黄巾席卷各地,无数豪族,县令、县丞乃至郡相,都赶着逃命。  

被民变规模给吓怕了。  

人人自危,家家惊慌。  

在世人眼中,青州成了个险地火坑。  

谁来为官为吏就得做好准备,死在上任途中。  

皆在冷眼旁观,官位虽好,命更重要。  

几十万民变不是开玩笑的。  

东汉时期的官吏赴任可携带家眷。  

就算不为自己想,也要为亲眷考虑。  

黄巾说杀全家,就不会放跑一个。  

孔融出任北海相,就因在朝廷得罪了董卓。  

听闻青州民变,想借黄巾杀了孔融,遂遣他来北海赴死。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任谁都知青州官吏空缺,就是无人问津。  

除非有深仇大恨。  

不然皆保持着默契,你不推举我,我也不推举你。  

就当青州暂时从大汉地图上消失。  

谁也没料到,后面的形势嬗变,着实让天下震惊。  

平原县令刘玄德,临危受命出任平原相,先击败济南黄巾,后又击溃黄巾数十万人,大获全胜收降无数。  

听说搜缴的财宝绢丝,都堆积如山,出征将士到运粮民夫,皆有钱财奖赏。  

在败军中缴获的美貌妇人,家中尚有人在的,遣返归乡。  

无处可去的,则在数郡中找良家嫁娶和婚配。  

刘玄德却不私留一人,纳为妾室或婢女。  

辛评分析来到平原后,借访友拜会不少豪族,仅打听些微消息。  

不禁闻之色变。  

既吃惊豪族皆对刘玄德之事闭口不谈,又对稍许的听闻,感到略为震惊。  

瞬间提高了警惕心,刘玄德怕其志不小…  

刘备则无所谓,做过的事早晚会流传出去。  

根本隐瞒不了,而他也没想隐瞒。  

在这时代必须要名扬四海,名气足够大。  

有人记住你,便主动来投。  

数百年前的陈胜吴广,也深省打出公子扶苏与项燕的旗帜,才会有人响应。  

没有名气,则默默无闻。  

刘备之前只在游侠中传唱,现在名气到了士族与豪族口中,可谓又进一步。  

见刘玄德摇头。  

辛评心底微微下沉。  

不管怎么说,当务之急还要稳住刘备。  

否则袁公的冀州就危险了。  

念及此处,辛评遂不再迟疑。  

行礼道:“袁公知玄德公乃汉家宗室也,欲表公为青州牧,只不过…”  

说着暂时停顿,观察刘备神情。  

却见刘备并未动容。  

不由心中一怔,暗道不妙。  

冀州幕僚以州牧之权诱惑。  

而早年出身寒微,与母贩屦织席为生的刘备竟无动于衷。  

按理来说年少吃过苦难,不应该更热衷权势吗?  

刘备为何会不上套?  

这可是天底下刘氏宗亲,最拔尖人物才有的待遇。  

如刘焉与刘虞,一人出任益州牧,一人任幽州牧,手握一方军政大权。  

引得多少宗亲羡慕。  

辛评不禁叫苦,这趟青州之行,怕要无功而返了。  

念头刚升起。  

刘备就果然拒绝。  

说道:“袁公心意,备已感受到。”  

“但我与伯圭同出卢师门下,若非粮草不济,我早与他一起举兵。”  

辛评惊呆了,没想到刘备打开天窗说亮话。  

这种事情不应该心照不宣吗?  

直接说出来,我还怎么接话。  

我一直不提,就是不想把你与公孙瓒的关系拆穿。  

难道刘备改变主意,打算将我扣下,转送给公孙瓒祭旗。  

辛评心头一颤。  

不是说刘玄德为人仁厚么?  

看着陷入沉默的刘备,似乎在思考。  

辛评想到辛毗对其仁义的评价,忍不住苦涩道:“辛佐治,你可害苦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