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民生艰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士卒在操练时,龙威虎震地喊杀声。  

惊起了阵阵鸟兽。  

见刘备数十骑进营,军士变得更刻苦几分,试演的目注专心。  

擂鼓及挥旗手,皆露出激动神色。  

身着绛底袍服的刘备,似乎并非来看操演的,而是一触即发的战前,巡视各营安抚士气。  

检查军械甲胄以及枪矛箭矢。  

然后率领他们临军对阵。  

杀敌立功,赏田分绢。  

鼓声与金声,忽闻大震,气势汹汹!  

同行的染氏被惊住,平日她也在军营,没察觉出有什么不一样。  

刘使君一到,将士们就激奋起来,红脸赤颈的情绪踊跃。  

慷慨激昂。  

刘备点头默念:“万一以后有什么叛乱之事,依照他的威望,只要有人到军中呼声,为刘氏左袒,估计能直接平叛…”  

“我就说袍泽们猛然干劲冲天,为之一振,原是使君至军营了。”  

韩牧见士卒骤地起变,正纳闷之际,瞥见刘使君,顿时了然于胸。  

赶紧过来施礼,接着笑道。  

刘备朝着望过来的士卒颔首示意,对韩牧问道:“声射营的操练如何?此乃临阵接敌首要利器,不可懈怠。”  

相对于弓手训练时间过长,弩兵则可更快成军。  

缺点就是造价昂贵,又工艺复杂。  

直到现在刘备的声射营,都还是弓弩并用。  

汉代的弩分有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远比弓射得要远。  

外加弩机设有专门的望山,更利于瞄准。  

早在汉武帝时期,汉军作战就多用强弩射击来扼制敌军。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时,弩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后面卫、霍逝去多年。  

汉武帝再次遣派贰师将军李广利与李陵出击匈奴,在途中李陵五千步军,遭匈奴单于率数万骑围住。  

李陵摆开营垒,前排持盾,后排弓弩齐射矢如雨下,无数匈奴人应弦而毙,死伤者极多。  

只可惜最后箭矢耗尽而降。  

刘备设立的声射营,也会携带一块大盾牌,在弓弩手拉弦时有所防护。  

底部甚至还装有三边木角支撑。  

哪怕遇到骑兵,也可以立即打开脚撑,变成一道盾墙,后排士卒能立即持矛应对。  

弓弩兵则俯身在盾牌后拉弦上弩,分批轮流齐射。  

“诺!”  

“只恨库中那些害鼠饿腾起来,咬断了几张弓弦绳索。”  

“这二三年死了不少人,连狸奴与犬也不多见了,以至群鼠横行。”  

“前不久三将军还书信给我,硕鼠将他绢袍给咬破个大洞。  

说就连军营也有群鼠旁若无人在白天出没,嘴上衔着麦杆和树叶。”  

韩牧不禁抱怨道。  

见鼠有滋生越多的趋势,凑巧刘使君过来,便干脆朝他说道。  

听到韩牧的愤慨,刘备也不由皱眉。  

平原每个乡里都养了犬与狸奴,就是为了防鼠祸害粮食。  

农夫发现鼠洞,也会想方设法将其铲除。  

没想到另外两郡的老鼠,已猖狂到这种地步。  

“益德既然知道,为何不写信告知我,等他返回定要好好交谈一番。”刘备暗道。  

他当然不会直接去问,让云长先关怀过问一下。  

哪怕不想说,依云长较真的性格也会问出来。  

记得先前张飞并不是这样,莫非到了叛逆期?  

反有些疏远了。  

做大哥就是累,不仅一州之地需要管,还要操心身旁兄弟的情绪。  

刘备感慨着。  

接着又将心思放在鼠害之上。  

东汉末年许多瘟疫,莫非也有群鼠横行的缘故导致?  

一旦数量多了,没有物种克制。  

那就容易引起鼠疫。  

看来治鼠也是当务之急呀。  

至少要恢复往日狸、犬饲养数量,才能有效遏制住鼠群,不然收成再多囤积在粮仓内,也是喂了硕鼠。  

脾气再好的人也经不住,各种天灾人祸摧残。  

刘备抬头怒斥道:“又回寒倒冷,又人祸横行,还出现鼠害,不欲叫人活了吗?”  

果然,骂出来就痛快多了。  

就在刘备痛骂之时,荀彧一行人终于赶到了平原。  

亲自前往卢植居住处,恭敬地递送了拜帖,然后站在门口静静等候。  

眼神却仔细打量,郡府邸出进的诸曹掾吏及散吏,一副尽是忙碌的模样。  

脚步生风。  

路过遇见时,皆是轻微点头示意。  

倒和冀州牧府邸与郡衙松散的作风,有些背道而驰。  

荀彧感慨道。  

而且街道,也打扫得颇为干净。  

道路闾里之间来往的百姓,也没有面有菜色,不少人身形纤瘦,却隐约能感受到生机蓬勃之气。  

令人奇怪的是,不止田间极少有百姓光着脚。  

一路走来,郡县也同样如此。  

黔首百姓衣穿短衫束襦,发裹薄巾,脚着麻履。  

这种景象,也只有冀州可以比拟了。  

颖川所在的豫州,乃至兖州都还有不少百姓,光着脚和衣衫不齐。  

“未被董卓祸乱过的司隶两京,也才有这般景况吧?”  

荀彧判断后暗得出结论道。  

可越这样,越让他对刘备不禁感到好奇。  

听说刘玄德试任平原郡的时间很短,有这般的民生,究竟是前任之功?  

还是刘玄德之绩呢?  

荀彧不知道,这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