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大汉功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使君何事相求,刘氏宗族定竭尽全力助之!”  

刘元暗地里咬了咬牙。  

不管刘备提出什么要求,先应允再说。  

难得有机会与他打好关系。  

念在倾力相助的份上,说不准还能挽回,以前对宗族较差的印象。  

“刘公何须如此,备知行事要多仰仗及提携宗亲,毕竟是自家人。”  

“何况你我同出一脉,皆中山靖王之后,就更需要相互扶持了。”刘备轻拍了对方手臂,自然也能看到刘元的担忧。  

怕是把他当成来算账的人了。  

其实只要刘氏宗族,在后边别脑子发热,站错队。  

他也会效仿高祖,剖符为信,封立有功勋的宗族子弟为县侯,使其世世勿绝。  

刘备很清楚豪族与豪族间的诉求,都不尽相同。  

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看作成整体,需要将他们分化,尽可能的拉拢多数,去打击少数。  

先前与他交恶的豪强,都变得战战兢兢,生怕刘备带着向他靠拢的豪族,将自己分食了。  

豪强之间也有三六九等,尤其是与士族仅一线之隔,却又挤不进去的,上进心格外地强。  

只因举荐权掌握在士人手中,士族之间举荐孝廉,名额本来就不多。  

更差的中下层乡里豪族,只能眼巴巴地望着。  

刘备则可以给他们机会。  

放开口子,给予豪族上升通道。  

然后在士族与豪族的力量,都被黄巾削弱的地方,利用靠拢的豪族,慢慢逐步渗透,悄然在百姓与豪族之间创建一个新的军功阶级。  

后来的历史已证明,若太依赖士族和豪族,就很容易出现反噬。  

在中间拥堵,两头空的情况下,上层与底层有连接,才能平衡住中间的阶级。  

威慑其不敢轻举妄动。  

刘备望向地头里劳作的贫民,有不少人是活不下去才徒附刘氏的。  

时不时抬头瞥向这边,好像在看什么人。  

也是时代的常态,特别在战乱时期,势力强大的士族和豪族,容易被走投无路的百姓依附。  

且多为外乡流民。  

为其农桑,虽然劳苦,但好歹能吃口饭,勉强活下去。  

豪族还会主动隐瞒这些人口,为的就是逃避赋税,只有等到朝廷强盛时,才能强行令他们将人口放出。  

眼下除去平原的豪族部曲征调较少,其余都被刘备在征战中借机抽取大半。  

刘备瞧着田里的贫民,顽笑道:“即便是宗族,也不可偷避赋税,被查到了可要重办的。”  

“没有没有。”刘元头摇的像拨浪鼓。  

赶紧连连否决。  

就算有,这个时候也不敢直接承认,谁敢这么头铁?  

刘备只是随口提一句,倒没有再多问。  

他此次前来主要就是借粮。  

也不再多说,遂扬起手中马鞭,朝指东面笑道:“刘公盛情相助,备便坦诚相告了,实不相瞒乐安有数县尚粮食短缺。”  

“听闻刘公良田最广且收成不错,还需多帮衬,解州民饥饿之中。”  

刘元舔了下嘴唇,沉声说道:“既然州民苦难至此,刘氏决不视目无睹,待我留下宗族饱腹之粮后,其余皆运往乐安,救饿解灾!”  

刘备闻言,不由有些愣住,随口探问道:“是否太多了?听闻宗族存粮虽不少,但总要给自己留些。”  

被刘元断然挥手拒绝。  

接着他又行揖道:“听说使君尚缺工匠,刘氏虽力量微薄,却也愿献出匠工两百人。”  

刘备听着吃惊,这老家伙平时小气。  

关键时,竟如此果断下重本。  

叫他不禁刮目相看。  

“不过…我有个微小请求,还望使君能答应。”  

刘元图穷匕见,却故作苦笑道:“使君,刘和那小子任侠气节,能排难解忧不假。”  

“但我刘氏还有更多翘楚之才,供等使君驱驰,独木不成林,虽取得良木,可切莫忘记后边,还有片广袤林海。”  

刘元双手撑开,比划说道。  

他已经把老脸豁出去了,不毛遂自荐,宗族何时出头。  

这是作为一族之长,必须为宗族做的事情。  

刘备恍然。  

老家伙虽吝啬小气,但还有点责任心。  

遂答应道:“刘公放心,各郡诸曹有不少掾史吏空缺,待考核后当量才以用。”  

收可以收下,但规矩不能破坏。  

须要走流程,按照定下的规章制度办事。  

刘元年岁不小,精通世故,听出了刘备的言下之意。  

赶紧肃然说道:“定当如此,玉不琢难成器。还请使君对宗族更严厉几分。”  

好一个老狐狸。  

刘备见他打蛇随上棍,不觉感到好笑。  

对什么人才会严厉?  

只有对自家人,才会管得更严。  

意思是告诉他,别担心,放心的用,都是自己人。  

刘备问道:“录补多人?”  

老家伙咬咬牙,默了默说道:“七十三人!”  

豁出去了,把家底全压上。  

想想长沙王一脉,出了光武皇帝,受益多少,也该轮到中山靖王之后了。  

虽说一个刘字写不出其他笔画,却也分先汉宗亲和后汉宗亲的差别。  

光青州一地,这么多刘氏王侯,有几个先汉宗亲?  

他们这些远房亲戚,落没成什么样了。  

都成为了乡里豪族,哪有当年的贵气可言。  

错过了刘玄德,中山靖王一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