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能医天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城郭苍茫外,山河浮眼底。  

好在眼下各地大抵平静,即使山贼盗匪。  

见荀彧一行二十余骑,还有几个披甲骑士,知身份不凡也不敢出来阻拦。  

况且一路经过亭、舍,也是较为安全。  

日头渐渐西斜。  

青州高唐县地界,已可眺目远望。  

河畔之隔,对岸是大片的长林丰草,不远处一亩亩耕田,农夫正在辛勤劳作。  

灌溉的木质水车,借着水势缓缓转动辐条刮板,装满了的河水被逐渐提升上去。  

临顶后,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进开辟的沟渠,灌溉到农田里。  

好一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  

待船官谨慎的检验完“过所”和身份后,寻问了句,为何公干而来?  

荀彧身为作主的人,站出来不慌不忙施礼道:“听闻卢公闲居在平原,故特来拜访。”  

“路过此处,需暂借歇息一晚,明早再赶路。”  

船官闻言轻微颔首,侧身子指着县城:“往此面再行七、八余里有传舍,可以暂住一宿,但马匹的粮草还需另付。”  

“这是自然。”荀彧则点头轻笑,温雅如故。  

哪怕在冀州一路过来,草料也皆需付钱。  

更何况在人生地不熟的青州。  

他有些好奇地问了管理渡河船只的船官。  

“日暮将至,为何农夫还不返家歇息,尚在田中劳作?”  

船官回答道:“如今处于小麦的拔节期,主茎长出穗部,不赶紧除虫除草,运筹肥水等收麦时,哪会有好收成?”  

“况且如今不多存储粮食,万一旱季突然而至,如何生存?”  

“使君常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身为肩挑粮秣的农夫,更要如此!”  

“青州时人皆知,天下万民以食为天,人无粮数日不可活,农事强则天下兴。”  

船官昂首挺胸手抚长须,说的凛然大义。  

动作神情极为熟练。  

每回外人来到青州,都像外乡人去到京都一般,问这问那,好奇不已。  

他早就摸索出一套,令人钦佩莫名的举止。  

往往那些人听到后边那一句,都不由感慨。  

不愧是卢公高徒,击破四十万黄巾的刘青州。  

话语里都蕴含深意。  

叫人思索后,又回味无穷啊!  

不知为何,每当这个时候,船官的心里就特别爽快。  

就好像赞扬他一般。  

“唔!?”  

怎么此子还不上套?  

船官转过身去,静停了会儿。  

笑容略微僵硬,但身后的文士却并无反应。  

苦哉!屡试不爽方法,今日竟然失效。  

看来又要换,另一套方法了。  

还是刘使君说的对,东方不亮西方亮,此套不行,不如换别套。  

转身头瞥了眼,陷入沉思的文士,以及远处取水囊喝水,并未过来的骑士众人。  

暗道一声,无趣。  

正准备要走,却听见——“等等!”  

船官不耐烦的回过头去,只见头戴巾帻的文士,郑重朝他揖礼:“长吏所说的使君,莫非是卢公弟子刘青州乎?”  

来了,这该死的熟悉感终于来了。  

船官压下欲要翘起的嘴角。  

负手在背,语调清淡道:“正是唔…刘青州!”  

那副语气,云淡风轻的语气,仿佛说出的是他自己。  

荀彧却没想这么多,急忙追问道:“此言语不啻有蕴含深意之处,即使为官多年的大臣,也未必有这番感悟。”  

“没想到在青州,竟会路人皆知,还能教化百姓,刘使君果真非同一般。”  

船官神秘笑了下,就知道你会这么问。  

手指田间跟着忙碌的诸多少年。  

“呐!”  

“就是那些农学僮,十人一队,将刘使君的许多名言,编成歌谣到处传唱。游走在各乡县,帮忙务农。”  

“这些年青州战乱,可出了不少孤儿,使君于心不忍,于是成立了新的农官学。”  

“卢公担任博士祭酒,成学后,与先汉时期的孝、悌、力田者相同,更能为乡里小吏。”  

荀彧能够听出对方话里的羡慕。  

试问道:“既然是小吏,应该也有不少门槛吧,若不然岂不是人人皆可为吏?”  

“并非如此。”  

“毫无门槛可言,无论豪族还是百姓,家有少年,皆可自愿入学。”  

“前提是,须家中父母双双亡故…”  

船官也无奈,身为多年小吏,自然知道有层吏属的身份,会有多便利。  

还想把自家孙子送进官学,这比去做军吏士卒安全多了。  

可惜看见唯一入学条件,就让他望而却步。  

总不能为了做小吏,回去就把儿子儿媳,一齐送走吧?  

杀人者,按律也是死罪。  

自己难逃一死,肯定要送市问斩。  

自家孙子就真成孤儿了。  

不值当,不值当!  

殊不知,这个条件不止把他拦住,还把一般的百姓,以及想在卢植这位天下名臣、大儒面前混个熟脸的豪族子弟也通通拦住了。  

卢公金口玉言,不忍心孤儿流离失所,遂让刘使君建郡中官学。  

虽然他只是挂个博士祭酒的名头。  

但总不能找卢公去闹腾吧?  

还要不要在士林间混了?  

荀彧缓缓点头。  

他听明白了,原意是卢公拿自己的名望在全力支持刘玄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