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无人可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人的悲欢并不相通。  

和汉军喜意高昂不同。  

黄巾投降的军民忧形于色,噤如寒蝉不知汉军主将,会怎样对待他们。  

“你是青州黄巾的首领管亥?”虬髯大汉被绳索缚绑押到军帐,刘备沉声问道。  

“没错,我是管亥,要杀便杀,何须多问!”管亥也知形势不可挽回。  

既被汉军生擒,就没想过能活多久。  

对于贼首,朝廷向来是斩首示众。  

不提管亥的反应。  

刘备看到对方,肋下应是被枪矛利器刺伤,虽已用药,看样子也流血不少,面容苍白。  

却还硬憋出几句话。  

刘备心中有了决定。  

而管亥等了片刻,也没见军士把他推出帐外,杀了了事。  

眼神惊疑不定,不知道汉军主将想做什么。  

不过,就算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他也无能为力。  

两军交锋,十三万人都被强打得溃不成军,尤其是遇见身着厚重铁铠的汉军,硬撑住了他们的反击。  

还能在混乱中,一下精准找到自已阵型的破绽。  

像铁锤一般,进阵之后,重锤到哪,哪里的士卒就惊得心胆皆碎,队型崩溃。  

两腿忍不住地往后挪。  

见其气焰嚣张,管亥遂亲自迎上,却不曾想被那群铁人,拿长锤直接打昏过去。  

若非戴着兜鍪,里面还有层幞头,恐怕就锤碎首了。  

醒来后颌骨胀疼了好几天,肋下也不知被哪个刮千刀的狗贼,隔着甲捅了一下。  

乃公都昏倒了,也不放过!  

补了一记狠的。  

管亥暗骂道:“自举事以来,乃公跟汉军交手十数次,从没见过这般凶悍强横的汉军,明明伤亡惨重,硬死战不退。”  

如狼似虎,悍然不顾劣势,暴戾恣睢般杀气腾腾。  

看着对手,根本不像看活人,而是像什么?  

管亥想了很久。  

突然拍脑袋想起,干他娘的,就像他们看见豪族堆在仓里钱粮一样。  

都抢疯了!  

生怕他们跑了。  

这都是支什么军队?  

反正看着不像汉军。  

气氛渐凝时,刘备也不绕圈子,直接问:“管亥,我已知你尚有底线,故不愿诛杀你,可愿降?”  

刘备手握一卷竹简,是从南面加急传来的文牍,七万黄巾军已在攻打高苑县。  

想拔城之后,没了后顾之忧,再去解临济之围。  

没见汉军主力出动,对方怕已是极度怀疑了。  

虽说刘备再修整没多久,就派出数百骑兵,沿着驰道追杀欲逃遁去西面的黄巾溃兵。  

但也只能暂止住,一时的消息。  

万一收到风声,直接逃了。  

那明年不是还得再度出征,此番已连续两年征调民夫运送,再来一年。  

百姓岂能受得了?  

倘若没有跑。  

仅靠两三千辅卒,还有征调来的二万多民夫。  

能守得住高苑和吓唬住临济郡城里,剩余的黄巾吗?  

刘备心里有个问号。  

起初他是想立刻调动人马,赶去支援。  

但骤然想起,此役伤亡过大,时下士卒看管众多黄巾军民,本就捉襟见肘。  

若再调离部分人马,那就会顾此失彼。  

假使这边异动,那此仗就白打了。  

恰好听闻南面的黄巾,最初是从这分出去,裹挟百姓而起的。  

因此找个有威望的过去劝降,或许能免再战一场。  

但需确保,此人真心实意的降伏。  

就看管亥能否值得一用了。  

刘备直视对方,心底迁思回虑。  

管亥则听罢,咧嘴道:“使君只需说明要我做什么,降不降取决于您吩咐的事。”  

管亥不想死,却也不怕死。  

在被关的几日,他也有些想通了。  

要说舍身取义,强和汉军拼杀个你死我活。  

在天、地、人三位将军皆战死时,他管亥也不会一路逃窜到现在。  

当初随大贤良师揭竿而起,虽嘴里说着为百姓,可还是有部分私心的。  

就纯看豪强不顺心,那时他也是乡里游侠。  

看黔首百姓,看着可怜却又让人气不忿儿。  

等看到他们终于硬起来,敢去冲豪强庄园,他又忍不住高兴,啧啧称奇。  

他的想法很简单,丈夫受辱,拔剑而奋,有何惧之?  

有些类似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乐子人。  

既然刘备没想把他推出去斩首,那他也并非不能降。  

但如要去坑杀黄巾降卒,他绝不为之。  

宁死也不做,昧己瞒心的事。  

有这样念头的缘故。  

很大程度是朝廷不受黄巾投降。  

有投降者皆被汉将皇甫嵩和朱儁诛杀。  

皇甫嵩俘杀十余万人后,在曲阳城南,将其尸骨筑成“京观”。  

几次杀降下来,朝廷承诺早已不可信。  

在征讨黄巾后,没有杀降反妥善安置者,除了刘玄德外,再无二人。  

此事在青州颇为流传。  

管亥在想身为汉室宗亲,变卦杀降也并非不可能。  

刘备又说道:“那日火势把粮粟焚烧过半。”  

“我遣人清点了余粮,供四十万人用的话,就算减少分量,也只能支持两个月…”  

管亥心道,果然想杀降,想到那些投降的渠帅。  

“你们太轻信朝廷,几十万人皆要被所害。”  

心中不由悲凉。  

然而,下一刻却悲喜兼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