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卢师回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荒野的嵩草,随风轻拂。  

战马低垂嚼食叶秆。  

刘备擐甲眺望,远处的田林。  

身后的平原郡,在地平线上时隐时现。  

时隔一年,再次出征。  

张飞、赵云为随军偏将,关羽、牵招留守平原。  

以两郡为后盾,刘备督率步军战兵五千,辅卒万余,骑军六百。  

将越过济南国,长驱直进乐安郡首临济。  

大军沿河顺流,浩浩荡荡。  

河岸边,诸多百姓豪族自发的前来犒军欢送。  

此刻,倒有些巧妙地符合了隆中对,将以箪食壶浆迎将军尔。  

也许是听说刘备和公孙瓒有旧,上个月袁绍派掾吏来祝贺刘备击破济南黄巾,说已表天子,册封刘备为振威将军。  

掾吏来去匆忙,也有轻视刘备的原因,没有仔细观察平原郡的略微变化。  

却不知,这次举动,使他后面悔恨不已,直想抽自己耳光。  

临走前,刘备亲送到驿站,却突然问他家里女儿出生了没有?  

辛毗一脸茫然,下意识回道:“还未有,些许下个月出生。”  

等在马上行了几里路,才幡然醒悟过来,刘玄德凭什么能断定我生的女儿?  

因袁绍催促的急,回头想追问也怕耽搁时间,心想若有机会,下次见面再问也不迟。  

而刘备每逢想起,辛毗离去前愕然模样,就忍俊不禁。  

看着两边河畔,以及还未修建完的水渠和陂池及远处新的村庄。  

只要明年不遇旱灾,那将又是丰收的一年。  

“希望此番出征,能彻底平息青州动乱,百姓也好过个好年。”  

刘备心中默念道。  

他打算在年内彻底讨平黄巾,毕竟留给他和青州百姓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等袁绍稳定住冀州,必然会贪图其他的州郡。  

并州的匈奴人,早已经投靠了袁绍。  

偌大的河北就只剩下,幽州和青州了。  

袁绍的地盘夹在他与公孙瓒之间,但他刘备也同样夹在袁绍与曹操之间。  

我包围了他,他又反包围我。  

但怎么看都是刘备与公孙瓒势弱。  

毕竟公孙瓒头顶,还有幽州牧刘虞,至少能在名义上牵制影响,论关系和袁绍也颇为亲近。  

而眼下刘备,连青州的一半也还没控制到手。  

想不久就可能和把持冀、并二州,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四世三公的袁氏正面对上。  

刘备难免有丝隐忧。  

不过最近数月,收到的也非全是坏消息。  

还有件令他欣喜的事。  

远在幽州闲居的卢植,终于肯回他的书信。  

并且夸赞刘备,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率众击破青州黄巾。  

对于刘备在信里,说青州极有可能会旱灾,激起百万黄巾,再度席卷天下各州。  

他深有怀疑。  

但社稷之臣的卢植,听到昔日弟子刘备,说得信誓旦旦,又心神不定。  

想到刘玄德已为郡守,又暂时统管两郡之地。  

可以说是他弟子里,官禄最高的一位,应不会胡诌乱说。  

思虑再三,还是准备动身前往青州去看看。  

当刘备前些日子,再次收到回信时,得悉老师卢植或许已然启程在路上。  

瞬间大喜过望。  

乐安国,临济县外“咚咚咚…”急促的鼓声再次擂响。  

城头被惊醒的黄巾军,赶忙拿起武器。  

有人持刀盾,有人举弯弓搭箭,也有人搬抬火油。  

大胆点的向下方探去,却见黑漆漆的城外,却连敌军影子都没有。  

又是被虚晃一枪,嘴里谩骂汉军的同时,心里也顿时松了口气。  

至少又多活过一晚。  

许多人想躺下再睡会儿,却发现怎么也睡不着,忍不住又咒骂起汉军,净干缺德的袭扰。  

距离临济县城,十里外的汉军大营,放足木柴的篝火,将辕门照映的彻亮。  

从辕门处往里,直径走三百步左右,中央的主军帐幄,灯火明亮。  

帐幕里除了张胡椅、胡床和几案外,就没有其他多余的陈设。  

坐在胡椅上的刘备,正思虑着怎样解决,附近的黄巾。  

此刻汉军已将临济县,围的水泄不通,并且深挖六道壕沟。  

城里的黄巾军,除了小部能冲出来外,大部分人若是突围跨过壕沟时,必然会被他击散。  

算上先前夺去的千乘、蓼城,以及高苑,已有三座县城落入他手。  

敌方也学聪明了,之前敢凭借人多野战,两次失败后,开始坚守县城。  

既然想守,刘备就先让他守。  

遂派人马把周围的黄巾被扫空,等到没有后顾之忧。  

直接兵围郡城,打造器械。  

但还有个很棘手的问题,如果黄巾都学这样,一个个坚守不出。  

需一城一城的攻打,等彻底拿下乐安、齐郡,和北海被占据的部分。  

那就太旷日持久了,即使不算伤亡,不消耗数年,恐怕也难以成功。  

刘备在想着,是否用围城打援的方法。  

最好使乐安,乃至北海、齐郡的黄巾,都能赶过来。  

省的再去一一平定。  

此刻,帐篷外传来“哗啦啦!”的甲叶声。  

人未到,声先至。  

无需帐前禀报,一只大手掀开帐帘:“我带人推鼓车在城门外,敲了个遍。”  

“今夜他们怕睡不着了。”  

张飞猛喝几口水,笑道。  

对面不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