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做事要稳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谁能真正为他所用。  

谁在虚为委蛇,心中自有一杆秤衡量。  

如云长、益德、子龙,出身底层,才会和他一条心,将统兵之权,委以他们刘备才放心。  

君不见,魏国曹睿继位后,曹操那帮功勋之将,死的死,老的老。  

王侯宗亲要防范,不能受托重任。  

夏侯氏、曹氏,人才不济,以至于曹爽那般庸才,也能登临高位。  

曹魏的中军,边军渐渐滑落士族手中。  

军权旁落,那就只能完犊子了,辛苦数十载,反为他人做嫁衣,任谁都受不了。  

左传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一个人无法统帅军队,必须需要大量军官军吏,军中调度又需军官,断文识字。  

天下识字者,百里挑一,且多数出身士族、豪族、商贾,市井游侠能识字都极少。  

何况衣不遮体的黔首百姓。  

刘备沉思一会儿,  

转头对牵招说道:“子经,让你挑选家中无长亲的少年,以及家贫无力抚养的孩童出来,办得如何?”  

牵招回答道:“已挑选千四百三十一人,安置在平原县郊边。”  

又旋,牵招忧虑说道:“玄德,我知你好意,想抚养幼儿,可去年征济南耗资颇大,又安置流民与降卒,钱粮几乎见底。”  

“不然,去岁我也不会催你,尽早结束征伐。”  

“今年又要治理济南,去年出兵收获的钱财,怕是要全投入其中,养着千口干吃饭的人,实在得不偿失啊!”  

牵招劝说道,身为功曹,没办法驳回自己的主君。  

只得通过旁敲侧击,让刘备了解郡中财政钱粮,着实困难。  

每一株钱,都要细数着用,要不是手握盐、糖之利,恐怕今年什么也干不了。  

因为钱花没了。  

养军、养吏,皆需要不菲的支出。  

刘备摇头拒绝,就算勒紧腰带,也要将这些少年孩童养起来。  

想了想,打算稍微透下底,也不至于使下边官吏一头雾水。  

沉吟片刻,道:“我欲效老师卢子干,立一少年堂,可惜我儒学浅薄,只好请散吏教他们识字,我择闲暇之际,教他们武略,有一技之长。”  

“当年求学在卢师门下,若无老师,焉能有刘备今日。”  

刘备说的倒是实话,许多涿郡的豪族托关系将子弟送进卢植门下,虽然同窗不少,他求学时也没有引得卢师注目,在学子中脱颖而出。  

但能结识公孙瓒,也算收获颇丰。  

“遣军吏入堂监管,平日少年们学字习武,空闲时帮百姓务农劳作。”  

刘备看了眼牵招,又复道。  

而牵招神色复杂,本能的直觉有些不对,可又说不出二三来。  

见刘备拿名著海内,士之楷模的卢植出来做借口,就更说服无力了。  

卢植的名声太大。  

刘备身为门下弟子,做事效仿老师,别说豪强,就算士族,也挑不出什么过错来。  

牵招只好应允:“喏!”  

刘备摇摇头,暗地里叹息。  

读书识字的垄断权,掌握在士族与豪族手中,没有他们同意,根本就教不了。  

除非刘备愿意,一个个手把手亲自去教黔首百姓识字。  

西汉开始,为了国家选才,孝武皇帝置设了,不少的官学,让人去学习律法。  

学成后,可为小吏,算得上吃国家饭。  

可是入学标准,必须是豪族子弟、吏属子孙,至于百姓,不在规则之内。  

礼不下庶人,不是单说怠慢百姓,而是礼与百姓无关。  

庶人百姓,只需服役缴纳赋税,然后活着就可以。  

至于享受优待,那是更高一级的“士”才有的待遇。  

从那时到现在,规则律法,从未改变啊!  

观念自然,也同样未变。  

刘备笑了笑,轻抚牵招后背,知道他其实担心自己,犯天下之不韪。  

被人猜到用心不良,欲绝人根基。  

把好不容易得来的名声,搞得蜚言奇臭。  

远的不提,眼前董卓就是这般身败名裂的。  

以为军权在握,想抛开袁氏故主,自己做权臣,掌控朝廷,结果被天下士族抛弃,诸侯联军起兵讨伐。  

雒阳待不住,只能灰溜溜的跑回靠近凉州的关中长安。  

毕竟,军卒再怎么能打,可治理朝政,还是得仰仗士族和豪族。  

麾下的粗糙军汉,只懂拔刀子砍人。  

再去抢妇人与钱财。  

运气好,能稳住时局,等军汉家中过一两代,将钱财转化成学识,或许就有官吏可用了。  

可董卓有那种规划,又有那时间等吗?  

没有。  

他破罐子破摔,直接杀人泄愤,烧皇宫、掘帝陵。  

痛快是痛快了,可是恶果也要自己吞下。  

带着部将和士卒,踞炉炭上,进无可进之路,退无可退之地。  

没有吕布反水,他也控制不了多久。  

熔金铸钱,只是无奈的手段。  

刘备之前远远见过董卓一面,听说其十分仗义,对于提拔过他的旧主张奂,哪怕明知厌恶他,也派兄长送去百匹细绢。  

奈何蹿升登顶,把以前的作风,忘得一干二净。  

刘备不知道董卓演的太久,有实力了才终于摊牌。  

还是被唾手可得的权利,迷花了眼。  

总之,刘备深以为戒,管住自己的欲望。  

别倒在开香槟的半场,多学高祖刘邦,入了咸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