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郭图为什么我一直背锅?(1/2)
十一月初九,凛冽的寒风从北边刮来,似乎连土地也冻得坚硬。
幽州北部各处河道结冰,漕船不能再继续运输秸秆与豆料,这让来到蓟县没多久的刘备只能和关羽道别,率中军骑兵南下前往冀、青二州。
幽州各郡的谷仓草料储备,还要供给突骑的战马、驮马、骡驴,遍布各地通道要处的传舍与邮亭。
而汉家又要对乌桓用兵,为了减少消耗,只好提前离开幽州。
“大兄,如今已是寒风侵肌,要多保重身体啊!”
关羽领着诸多官吏在蓟县郊外,送别了数里,又言再送数里,如此反复了两三次,在刘备的劝阻下,才终于停止了脚步。
让随从把自己准备好的大氅,仔细地披系在刘备身上。
关羽望着兄长因操劳增添的白发,无语凝噎许久,紧握对方的手臂,语挚情长叮嘱道:“大兄,羽不能常守在身旁,还望兄长注重身体,莫要时常操劳牍案。”
“自古天子有肇基百世之心,亦懂得善养身体,使之能逸能劳,大兄承汉室天命,为天下君,而光济四海,当以苍生为念,不可忽略也!”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轻视。”
关羽知道自己要不站在天下万民的角度来劝兄长不能劳累过度,恐怕大兄还会仗着身体恢复异于常人,继续操劳下去。
事无大小,悉以知之,说着容易,做起来却需要花费无数精力。
此时握有的天下,早不是昔日区区数州郡,再用以前的方法如何能持久。
“大兄,如今有中书台与尚书台,还有九卿和六部划分管理各州郡,各州军府亦置有军府校尉监管,何须再如此繁忙?歇一歇吧。”
关羽有些不解,不知晓兄长为何总是焦急。
“云长,我喜好吏事,你又并非不知。”刘备只得摇了摇头,笑说道:“现今天下百废待兴,各州必须要我亲自去实地调整方向,如同当年讨平天下一般,为主帅者必须亲临战场,得以登高望远,瞭望山川河流,敌我军阵形势与士气,才能决定是否击敌。”
“眼下亦是如此,治理羌胡需要备坐镇关中,整顿匈奴也需要我去了解牧民的生活习性,只有这样朝堂政令,就不会出现大差错。”
“不会再像前汉让羌族祸乱凉州百年,屡屡不能平定。”
“周边胡人初定,就应着手梳理汉家内部的杂事,再向南开拓田野,为将来的寒灾做准备。”
“这些事情,哪一件能离得开我,不需汉家天子来把好关?”
天生的劳碌命,或许只有等到年过六旬,才有歇息机会罢。
刘备轻拍了关羽的肩膀,目中噙着笑意说道。
他心里柔软的角落也被云长话语触动,内心涌着一股暖流。
“大兄…”关羽张了张嘴,竟无话可劝说。
“云长,幽州就托付给你了。”
“待平定乌桓后,你觉得时机成熟能够度田,便上奏给中书台,我好让书佐撰写诏书拔擢你为幽州牧,不然可不好管涿郡啊。”
刘备眉头挑动,若有所指说道。
然后侧身看向望不到影子的蓟县,轻笑宽慰关羽道:“云长,送兄千里,终须一别,回罢。”
好在关羽也是性格果断的人,知道不能再一直相送,热泪盈眶的拱手长拜道:“大兄,此地为别,无论为臣为弟,或衔书万里,羽必将心念兄长…”
刘备握住关羽的手,笑着说道:“兄也一样,云长今朝别后,来日再见,你也要保重好身体。”
“你、我、益德,还要等着看汉家中兴之世到来!”
叮嘱完关羽,刘备也不再犹豫,立即翻身上马,笑着拱手对关羽、辛评、郭图、沮授等掾吏,点头示意,接着轻夹马腹,向南扬鞭而去。
“唏律律…”
旁边成百上千的骑军也策马追随,猎猎北风将赤色的漢帜,吹得哗啦啦作响。
这一幕久久留在了躬身行礼相送的群臣心里,陛下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多少改变,对于降臣也没有芥蒂。
谁都想为仁德之君效力,而不是为凉薄天子纳忠效信,人再怎么演也只能装一时,装不了一辈子,何况手握天下权柄的天子。
多少人有了权力后,就立即翻脸不认旧情。
“陛下,果真有高祖遗风,为宽宏大度之君啊。”
随着中军渐渐远去,震耳欲聋的擂鼓声,也变得杳不可闻。
沮授才敢抬起头,望着驰道延伸的马蹄印,感慨万千。
像他们这些贼子降臣,不被人冷嘲热讽的对待,已然是不错了。
没想到天子率军临走前,还会对他们拱手点头示意,这是何等的恩德啊。
沮授不由把目光看向辛评和郭图二人,恰好他们也望过来,三人皆不禁露出苦涩的笑意。
“若能早知天子之仁,图就听了郭奉孝的劝说,递帖拜别袁本初,带着家眷去青州效命,不求高官厚禄,只求为明主效力,施展我平生抱负,奈何瞎眼了,瞎眼了。”
“好在天子不计较,让我尚有一些作用。”
郭图压低声音,摇头叹息道。
“公则,往事已过,感叹又有何用,现在你走路都腿脚不便,除了在官署做一刀笔吏,还能如何?”
“随云长公出征,还要征百姓牛车来载你,不如就安心待在蓟县为掾吏罢,别想做献计献策的谋主了。”
辛评直话直说道。
也不顾
幽州北部各处河道结冰,漕船不能再继续运输秸秆与豆料,这让来到蓟县没多久的刘备只能和关羽道别,率中军骑兵南下前往冀、青二州。
幽州各郡的谷仓草料储备,还要供给突骑的战马、驮马、骡驴,遍布各地通道要处的传舍与邮亭。
而汉家又要对乌桓用兵,为了减少消耗,只好提前离开幽州。
“大兄,如今已是寒风侵肌,要多保重身体啊!”
关羽领着诸多官吏在蓟县郊外,送别了数里,又言再送数里,如此反复了两三次,在刘备的劝阻下,才终于停止了脚步。
让随从把自己准备好的大氅,仔细地披系在刘备身上。
关羽望着兄长因操劳增添的白发,无语凝噎许久,紧握对方的手臂,语挚情长叮嘱道:“大兄,羽不能常守在身旁,还望兄长注重身体,莫要时常操劳牍案。”
“自古天子有肇基百世之心,亦懂得善养身体,使之能逸能劳,大兄承汉室天命,为天下君,而光济四海,当以苍生为念,不可忽略也!”
“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轻视。”
关羽知道自己要不站在天下万民的角度来劝兄长不能劳累过度,恐怕大兄还会仗着身体恢复异于常人,继续操劳下去。
事无大小,悉以知之,说着容易,做起来却需要花费无数精力。
此时握有的天下,早不是昔日区区数州郡,再用以前的方法如何能持久。
“大兄,如今有中书台与尚书台,还有九卿和六部划分管理各州郡,各州军府亦置有军府校尉监管,何须再如此繁忙?歇一歇吧。”
关羽有些不解,不知晓兄长为何总是焦急。
“云长,我喜好吏事,你又并非不知。”刘备只得摇了摇头,笑说道:“现今天下百废待兴,各州必须要我亲自去实地调整方向,如同当年讨平天下一般,为主帅者必须亲临战场,得以登高望远,瞭望山川河流,敌我军阵形势与士气,才能决定是否击敌。”
“眼下亦是如此,治理羌胡需要备坐镇关中,整顿匈奴也需要我去了解牧民的生活习性,只有这样朝堂政令,就不会出现大差错。”
“不会再像前汉让羌族祸乱凉州百年,屡屡不能平定。”
“周边胡人初定,就应着手梳理汉家内部的杂事,再向南开拓田野,为将来的寒灾做准备。”
“这些事情,哪一件能离得开我,不需汉家天子来把好关?”
天生的劳碌命,或许只有等到年过六旬,才有歇息机会罢。
刘备轻拍了关羽的肩膀,目中噙着笑意说道。
他心里柔软的角落也被云长话语触动,内心涌着一股暖流。
“大兄…”关羽张了张嘴,竟无话可劝说。
“云长,幽州就托付给你了。”
“待平定乌桓后,你觉得时机成熟能够度田,便上奏给中书台,我好让书佐撰写诏书拔擢你为幽州牧,不然可不好管涿郡啊。”
刘备眉头挑动,若有所指说道。
然后侧身看向望不到影子的蓟县,轻笑宽慰关羽道:“云长,送兄千里,终须一别,回罢。”
好在关羽也是性格果断的人,知道不能再一直相送,热泪盈眶的拱手长拜道:“大兄,此地为别,无论为臣为弟,或衔书万里,羽必将心念兄长…”
刘备握住关羽的手,笑着说道:“兄也一样,云长今朝别后,来日再见,你也要保重好身体。”
“你、我、益德,还要等着看汉家中兴之世到来!”
叮嘱完关羽,刘备也不再犹豫,立即翻身上马,笑着拱手对关羽、辛评、郭图、沮授等掾吏,点头示意,接着轻夹马腹,向南扬鞭而去。
“唏律律…”
旁边成百上千的骑军也策马追随,猎猎北风将赤色的漢帜,吹得哗啦啦作响。
这一幕久久留在了躬身行礼相送的群臣心里,陛下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多少改变,对于降臣也没有芥蒂。
谁都想为仁德之君效力,而不是为凉薄天子纳忠效信,人再怎么演也只能装一时,装不了一辈子,何况手握天下权柄的天子。
多少人有了权力后,就立即翻脸不认旧情。
“陛下,果真有高祖遗风,为宽宏大度之君啊。”
随着中军渐渐远去,震耳欲聋的擂鼓声,也变得杳不可闻。
沮授才敢抬起头,望着驰道延伸的马蹄印,感慨万千。
像他们这些贼子降臣,不被人冷嘲热讽的对待,已然是不错了。
没想到天子率军临走前,还会对他们拱手点头示意,这是何等的恩德啊。
沮授不由把目光看向辛评和郭图二人,恰好他们也望过来,三人皆不禁露出苦涩的笑意。
“若能早知天子之仁,图就听了郭奉孝的劝说,递帖拜别袁本初,带着家眷去青州效命,不求高官厚禄,只求为明主效力,施展我平生抱负,奈何瞎眼了,瞎眼了。”
“好在天子不计较,让我尚有一些作用。”
郭图压低声音,摇头叹息道。
“公则,往事已过,感叹又有何用,现在你走路都腿脚不便,除了在官署做一刀笔吏,还能如何?”
“随云长公出征,还要征百姓牛车来载你,不如就安心待在蓟县为掾吏罢,别想做献计献策的谋主了。”
辛评直话直说道。
也不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