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谁吓谁(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钱佩英:你说都累成这样了,今个一天走了好几万步。  

她都想学女儿往那哐当一倒,饭碗一推,是事儿不干,脸皮一抹,爱咋咋滴。  

这臭老爷们还给她娘俩布置任务,他是不是欠揍?跑古代来皮子紧了。  

什么任务呢?  

当托。  

没错,就是现代社会的那个托,饭有饭托,卖货有卖货的托。她俩的任务是思想托。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小品里有一句歌词:“生产组队开会,组织学习啊。”  

晚上七点多钟,新任命的“政委”宋里正,盘腿坐在最前面,嘴叼烟袋锅子。烟袋依旧没冒烟,舍不得。  

宋里正先咳嗽两嗓子,然后才说道:“让大伙先别眯觉是么意思呢,就是想总结一下下山的第一天。不过都小点动静说话,能让大伙听见就中。讲话之前也不能你一嘴我几句的,那不乱套了?谁想讲两句谁举胳膊。”  

宋福生在他旁边小小声提醒:“阿爷,是举手。”  

“对,举手发言。”说完,宋里正又给大家比划了一下,作个示范:“就这么的举。”  

大伙坐在各自的铺盖上,你瞅我我瞅你,眼里大圈套小圈,各个寻思着:  

讲这一天?这一天发生的事儿,大伙都在啊,不都看见了吗?还讲什么。再说以前也从来没这样过啊,过完一天还得唠唠,没经验。  

咋讲啊?不道咋讲。  

宋福生忽然咳嗽了一声:“咳咳。”  

钱佩英先翻个大白眼,才举手:“我先说两句,咱们得吸取教训啊,不能再心软出现今个给人干粮的事儿。这是打过了,打不过呢。你们想想那后果,都会有什么后果?”  

呀,对!  

是啊,真不能再心软,以后有人死在眼前也不能再给人干粮。  

这话立刻给大伙引导了思想方向。  

尤其是几个老太太,那斗争经验足足的,一边数落王婆子,一边撇嘴道,要是没打过,这些小子们再被人打伤,咱比那些人还得惨,都得踩着咱身体扒住车抢粮,你信不信?  

信,那指定的。  

而且咱还不能软,这一软,都欺软怕硬。  

你看看那些人,干不过就跪地求,那是没办法了,要是能干过咱,不带跪地求的。谁愿意下跪啊。  

是,人都那样,咱必须得齐心干。  

有的人说的激动,都忘举手了。  

宋里正心下很满意。  

宋福生是挑挑眉,看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得到了深刻的认识,他又清咳了两声:“咳咳。”  

宋茯苓没翻大白眼,万一她将来还得在古代拼爹呢。  

很给她爹面子先举手,得到允许才站起身讲话道:  

“各位阿爷阿奶,伯伯叔叔伯娘婶子们,我也说几句。  

我想说的是,就像我爹在下山前和大伙讲过的那两个字,团结。  

我们要团结。  

因为在这条路上,有那么多那么多的生面孔从我们身边路过,可我们却一个也不认识,只认识身边坐着的这十四户人家。  

因为不管以后是饿是渴、是和人干架,甚至是生是死,有难时,只有这十四户人家,只有在坐的这些村里人,才会互相帮忙,不能眼瞅着。  

就像富贵伯没了,这条路上逃荒的人明明那么多,却不会有人将他埋了入土为安,只有咱们自己人,才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到了多难的程度也会帮忙。  

因为有一天,我们一路讨进了新的城镇,终于安家落户了。可在那么大个城镇里,我们是那个城镇人眼里的外地人,我们谁也不认识,只认识现在身边坐着的这些阿爷阿奶叔伯婶子。  

以前,我们是一个村里的。  

往后,在路上、到新的地方落户,再没了其他亲属,我们是最亲的人。”  

宋茯苓一握爪:“所以,一定要团结!”  

这番话,宋茯苓特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希望帮到她爹给这些人洗脑,别路途遥远这事那事。  

确实,一旦要成为散沙,谁都不好过,包括她家,容易是挨宰的命。这一路上多危险呢,一个好汉还得三个帮呢,得亏是一大帮人一起浪迹天涯。  

宋茯苓这话也真的起到了煽情作用。  

这些人不细琢磨时,不感叹。  

当这话有人给刨析开,细想想,可不就是这样,嗳呦,真是,唉。  

宋里正被宋茯苓煽情煽的啊,一想起村里那些杳无音讯的人,他就心难受。  

他十分动容、总结陈词道:“都好好活着,好好的,一个也别少,熟人就剩咱们这些了,没啦!”  

虽然后面这个话题,大伙并没有七嘴八舌发言,但是起到的效果却是很深入人心。甚至“生产队开大会,组织学习”前脚一完事儿,后脚微妙的变化就出来了。  

高屠户拿着猪的胃来到郭家铺盖这:“郭老二,听说你一道也没个水囊,拿着。这猪泡子我洗净了,明个儿用它装水喝。”  

“哎呀高叔,这东西好,这玩意能装不少水。”  

王婆子也和挨着她家铺盖的小媳妇说:“你别打娃,没事的,他翻身过来就过来呗,一个小娃娃能盖多大块被子。你家人口多,我们家被子够用。”  

还有男人拿着茶叶沫子,凑到宋里正和宋福生身边,又招呼田喜发他们,要泡一小捏茶沫和大伙分享着喝:“这东西才解乏哪。跑的时候顺手就给塞包袱里了,婆娘才翻出来,都喝点儿,尝尝。”  

马老太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