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八、山河已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你选的路就好好走下去吧,我会暂时帮你守护好你的事业’  

自从和陈怀瑾长谈过后,沈君诺等了差不多一个星期才收到前者的确切回复。  

这一次沈君诺又赌赢了。  

但集团主席可不是小事,陈怀瑾加急办理了离职手续后,5月中旬回到了余州。  

沈君诺抓紧时间带着陈怀瑾和同事们一一见面。  

华瑾科技是沈君诺的起家之地,高管都是些并肩奋斗了十几年的‘战友’,这些人对陈怀瑾的接受程度最高。  

毕竟华瑾草创时期,陈怀瑾就以‘老板娘’的身份经常出入公司了。  

甚至刘萌、郑铮等女性高管,至今依然和陈怀瑾保持着密切联系。  

至于荣创方面,对于刚成立的集团人事任命,也表示认可。  

大家都知道,陈怀瑾代表的就是沈君诺的意志,眼下后者即将赴美的背景下,这是目前能达到最好的权力平衡。  

连轴转了半个月,沈君诺一系企业终于完成了整合,他离开华夏的日子也悄然临近。  

5月底,沈君诺以‘还有最后一点事要交待’的理由再次把陈怀瑾约了出来。  

但见面地点却是在新垚三楼的办公室。  

这就有点奇怪了,因为自从搬了新的办公大楼后,这间办公室已经很久不用了。  

聪慧如陈怀瑾,在听到碰面地点后,应该能猜出一丝沈君诺的心思,但她稍一犹豫后还是答应了下来。  

新垚三楼的办公室,曾是两人偷偷幽会的秘密基地,有着特殊意义。  

果不其然,陈怀瑾独自来到办公室后,看到茶几上摆着菜肴和红酒,故作平淡的皱起了眉头“你又搞哪一出?”  

这些天,虽然两人时常见面,但陈怀瑾一直摆着一幅‘只谈公事’的冷淡脸,此时故技重施。  

沈君诺却兴奋的搓了搓手“快尝尝,我好久没烧菜了,试试我的手艺下降了没”  

这些年随着事业越来越大,沈君诺在外时,威严日重,而此刻则像一个等待情人夸奖的年轻人似的陈怀瑾心一软,便放下包包坐在了茶几前。  

而就是这么一心软,陈怀瑾当晚就再没能离开新垚三楼的办公室......  

其实此刻外界关于沈君诺的负面新闻根本没有停止,重点依然是他前几年的私生活问题。  

陈怀瑾自然知晓这一切,但能让她放弃原则的唯一原因也许就是即将面临的‘生离’。  

这一别,就不知何日能再见了。  

孩提时代,她是整天跟在沈君诺屁股后头的小丫头,少年时代,她是旁人心中默认的沈君诺青梅竹马,青年时代,她顺其自然的成为了沈君诺的女朋友。  

即使后来分手,两人不在一个城市,但陈怀瑾从未认真思考过未来生命中沈君诺永不出现是个什么状况。  

此时此刻,真的面对这种可能性时,陈怀瑾不但慌乱,也想给沈君诺一丝慰藉。  

6月初,沈君诺以决绝的姿态踏上了飞往美瑞肯的飞机。  

落地三天后,针对非死不可的国会质询召开。  

而华夏国内正在深挖着沈君诺‘情史’的八卦记者这时才赫然发现,沈君诺竟然已经站在了两大经济体对抗的前沿随后国内正规财经媒体,又开始连篇累牍的报道沈君诺孤胆英雄般的壮举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以及‘非死不可’这条发声渠道对华夏的重要性。  

在家国天下的华夏,沈君诺颇具英雄主义的举动马上消弭了关于私生活方面的负面影响。  

华夏举国关注下,原定对外公开的质询过程临时更改为不公开形式。  

所以质询内容外人不得而知,但因为沈君诺的出现所引起的高度关注,外加华夏的强烈抗议,非死不可被强制收购方案被暂时放弃,转而开出了11.2亿美元的天价罚单。  

虽然肉疼,但荣创总算暂时保住了非死不可。  

但让世界舆论哗然的是,质询结束后,沈君诺走出国会的第一时间就被美瑞肯安全部门以危害美瑞肯安全的理由带走了,后者甚至不顾风度的给沈君诺带上了手铐。  

等在外面的媒体马上举起相机‘咔咔咔’疯狂拍起照来。  

同样无数的话筒也举了过来。  

“Mr沈,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Mr沈,您对这种结果有预期么?”  

“Mr沈,据说非死不可危害美瑞肯国家安全,这是真的么?”  

鼎沸的人群中,无数英语问题,沈君诺一概不答,直到一个瘦小的华夏驻美瑞肯女记者好不容易挤到了跟前,用熟悉的乡音说道:“沈先生,您加油!一定要振作,国内很多同胞都支持你!”  

这不是问题,只是一句纯粹的鼓励。  

沈君诺看着在人群中挤得满头大汗的女记者,忽然停下了脚步笑了笑。  

“沈先生,您有什么对大家说的么?”  

受到了笑容的鼓励,女记者马上问道。  

沈君诺想了想,环视周围,忽然用英语说了一句什么,现场为之一静。  

第二天,世界各大媒体头条都用了沈君诺手带手铐微笑的照片,照片下方有一句加黑加粗的话。  

这句话就是前一天,沈君诺说的那句“当东方升起太阳,世界将不需要灯塔”  

非常具有冲击力的照片和石破天惊的宣言,让从来自诩法制滋油的美瑞肯受到不小的压力。  

毕竟去年他们刚刚以同样的方法炮制了发国阿尔斯通收购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