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魔气(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龙汉初劫,魔祖殒身,从此,魔道与魔气,便被打落尘埃,排挤出天地正常秩序之外。  

从此,就有了‘魔祖’、‘魔道’、‘魔气’的概念。  

鸿蒙初判时,通天教主曾远远的与魔祖打个一次照面。  

所以,他对魔祖气息无比敏感。  

只是一见,便立刻明了了。  

那些乳白色的碎屑,就是魔气!  

一种比九幽血海之中的污秽灵气,更加晦暗、浑浊的剧毒之气!  

归墟之中,就常年刮着由魔气所凝聚而成的狂风!  

但,在圣人眼中,‘魔气’其实并非什么恶毒之物。  

甚至还是天地正常秩序的一部分!  

只要魔祖不复苏,归墟的魔气,便是有益的。  

它们可以溶解、蚀刻掉落入归墟的众生魂魄。  

将其中残留的念头、记忆、因果,统统清洗掉!  

然后,再由归墟之中的无名之风,吹向三界。  

如今,洪荒三界的许多草木之灵、石怪玉精,皆是如此而来。  

但,在这方天地,却出现了‘魔气’这种在洪荒中只有归墟深处才会存在的东西!  

通天教主不得不惊疑起来。  

“魔祖吗?”  

他摇摇头:“不可能!”  

未到末劫,休说是在这方天地了,便是洪荒之中,魔祖连一个念头都不可能复苏!  

所以…  

答案是:“魔祖的某位门徒?”  

龙汉初劫时,魔祖座前有七十二尊先天魔神为徒!  

只是,这些人,应该在龙汉初劫时,与魔祖一起,为道祖亲手埋葬!  

魔祖遗骸,落入西海深处,化作西牛贺洲。  

那七十二先天魔神,则被统统打落到归墟之中。  

即使魔祖复生,他们也不可能再复活了!  

所以,不是魔祖的门徒。  

而是某位曾经在魔祖座前服侍过的远古人物?  

通天教主一边疑虑着,思考着,一边控厄符咒,控制着那火鸦缓缓的飘出树冠范围,避免再去碰那些碎屑,以免打草惊蛇。  

“昔年魔祖座前,曾有无数人物服侍!”  

“知悉、掌握魔祖魔道修炼之术者,亦是不知凡几!”  

“至少,西方二圣,便是其中之一!”  

西方教的寂灭大道、梦中证道、菩提大道,就都与魔祖之道,密不可分!  

所以,西方教佛魔一体,一念菩萨,一念魔佛。  

“除西方二圣…”  

“燃灯、冥河,也都曾于魔祖座前听法!”  

在龙汉初劫之前,魔祖与道祖并立。  

各自都有着自身之道与自身之法。  

自然,魔祖也吸引了无数人投效。  

三千紫霄客中,有数百人都是从魔祖那边转投过来的。  

通天教主身为道祖衣钵传人,对此非常清楚。  

昔年,紫霄宫讲法,道祖来者不拒。  

甚至对那魔祖中人,还颇为优待!  

准提、接引,能从鲲鹏、红云手中,抢走那证道圣人机缘的鸿蒙紫气,传说便与当年,准提、接引,背刺过魔祖有关。  

此乃道祖论功行赏!  

不过,这些种种因果与旧事,在道祖证道之后,就为造化玉碟所遮蔽。  

后来者,再怎么样都看不到任何蛛丝马迹,找不到任何佐证。  

后来者只能看到,在龙汉初劫开始的那个刹那,天地变色,阴阳五行暴走。  

然后,大劫就结束了。  

龙族真龙,尽数被道祖拿去填了海眼,真龙子孙,则演化成后来的四海龙族,他们开始承担起维护四海海眼的职责。  

每次海眼出了问题,无数龙族都会前仆后继的去填那海眼的缺口。  

直至巫妖大劫时,圣人证道,四海龙族才得以摆脱这个命运。  

麒麟与凤凰二族,则沦为天地罪族,从此繁衍艰难,一个会元都未必能产下一个正常的幼崽。  

这两族的命运更加悲惨。  

他们是直到人族成为天地主角,才终于迎来转机!  

凤凰与麒麟,若有机缘,能成人族道统祥瑞。  

则可得功德,以功德向天地换取一次繁衍机会。  

孔宣,便是一对凤凰,为夏后氏护法数十万年,任劳任怨所积攒的功德诞下的孩子。  

为了扭转凤凰一族的命运,那对凤凰,在产下一枚卵后,历经千辛万苦,无数年的努力,于人皇劫后,终于等到了他们的机缘。  

汤武鼎革之后,封禅泰山,向天地献祭。  

这对凤凰化作人族父母,于汤武封禅的路上,跪地恳求,感动了汤武,应允带他们上泰山,与天地对话。  

泰山之上,人族圣王设祭,与天地对话。  

这对凤凰趁机,以自身精血,投入祭坛之上,化作祭文,与天地祷告。  

可能是他们的诚意感动了天地。  

也可能是天道看在了汤武的面子上。  

总之,天道慈悲,应允了这对凤凰的祷告,天地第一只孔雀,由之诞生!  

这就是孔宣的身世。  

也是缘何封神大劫,素来不愿沾染因果的孔宣会亲自下场,助阵殷商的缘故。  

他欠殷商道统一个大因果!  

殷商将亡,孔宣不得不来。  

不意,却为准提所擒,从此不得不成为准提坐骑,化身西方教之孔雀大明王!  

总之,龙汉初劫之前的事情,通天教主若非亲历,不然其他种种,也是一头雾水,不得而知。  

龙汉初劫,作为道祖证道之‘真实历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