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 魔气(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洪荒三界,是由阴阳生灭,五行循环为根基形成的。  

一切事物,都是阴阳五行的体现。  

日升月落如此,潮涨潮落如此,生老病死如此,道法神通亦如此!  

而在徐吉所在的这方天地,阴阳生灭不存,五行循环不在。  

至少,通天教主暂时还没有察觉到阴阳五行的运行痕迹。  

这方天地似乎自有其运行规律。  

复杂、玄奥、深刻。  

本来,来自洪荒,以阴阳五行为用的道法神通,不可能在这方天地生效。  

这就好比,离开水的鱼,是无法呼吸的。  

但…偏偏,这方天地却有着一个异类。  

人族!  

和洪荒人族一模一样的身体构造,完全一致的神魂,就连天道之赐,那缕深藏人族神魂深处的先天灵光,也依旧存在。  

作为天地嫡子。  

人族从诞生的那一刻,便注定要成为天地主角。  

老君在目睹了人族诞生的种种天地造化和阴阳奇迹后,便脱口赞道:“慈悲!慈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教于斯立焉!  

人教教主,随之寄托自身道果于天地,开辟出兜率天。  

成为自道祖证道后的第二位自证混元的无极圣人。  

于圣人眼中,人族之躯,其实自为一方小天地。  

阴阳齐备,五行俱全。  

人之五脏,分属五行,人之神魂,有阴阳之别。  

阳神主生,阴魂主死。  

不然,以通天教主之能,怕也不敢保证徐吉能够在这样灵气稀薄的天地中,证得长生之果。  

能够筑基,便已是邀天之幸!  

所以,从筑基成功之后,徐吉所走的道路,便是通天教主根据这方天地的实际情况,为徐吉量身制定的方案。  

以我为主,吞吐天地日月之精华,强大自身。  

金乌之道,祝融之法,后土炼体,皆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与老君炼丹类似。  

老君炼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造化为工,万物为铜。  

如今徐吉之修炼,则是以自身为炉,以这方天地的种种可以化用之物为炭(阳光、灵气、灵物等一切有助壮大自身之物),佐以道法、炼体、武道。  

虽不如老君炼丹之玄妙,却也非比寻常。  

且也是如今修为低微的缘故。  

若到了元婴、地仙、天仙之境,未必不能效仿老君炼丹之道。  

以自身为天地,纳此方天地之种种‘能量’化作炭火,以溶解一切可练之物。  

到那个时候的徐吉,恐怕能走出一条与洪荒仙道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道路!  

此时此刻,通天教主便是借用了徐吉肉身之中阴阳五行之力,从而效仿洪荒远古人族的先民们催动妖族神通,模拟荧惑神力,从而施展出‘火鸦术’。  

小巧的火鸦,若有若无,栩栩如生的在眼前翩翩起舞。  

它们是火中的精灵,在那荧惑星上,朝生暮死,数之不尽。  

可惜,巫妖大劫,祖巫踏碎星汉,撕裂群星。  

荧惑也受到重创,从此沉寂。  

昔日,数之不尽的火鸦们,现在已经只剩下数百只在那荧惑的一些角落中苟延残喘。  

所以,如今通天教主所召唤的这只火鸦,与远古人族先民们所召唤的火鸦是一样的。  

都是以自身法力,模拟的妖族神通,从而凝聚的火鸦。  

不过,这两者之中,也有些不同之处。  

洪荒的人族先民,身处洪荒,阴阳五行之力随处可见,抬手可得。  

所以,他们召唤的火鸦,可以存续的时间很长。  

只要自身法力不衰,可以维持符咒的存在,那么召唤的火鸦,便可以一直存在。  

而现在,通天教主所召唤的这一只火鸦,却只能存续半刻钟。  

再久的话,就可能伤及徐吉自身。  

“去吧!”通天教主双手合十,将法力不断输入到符咒之中。  

小小的火鸦,便跟随心意,飞向那株在数百步外的峡谷中央的‘娜迦鬼树’。  

而通天教主的视角,也随之换到了火鸦之上。  

这也是‘火鸦术’最普遍的用法。  

汝之眼,既吾之眼,汝所见,是为吾所见!  

小小的火鸦,缓缓飘向那株娜迦鬼树。  

就像一只萤火虫,只有微光闪耀。  

但,只要需要,萤火虫的微光,瞬间就会变成祝融之焰,焚尽一切邪祟与阴魔!  

远古人族的祝融,便常常撒播祝融之焰,点燃邪祟,灼烧凶孽!  

和金乌一样,祝融之火,也是邪祟、阴魔之克星!  

夏后氏人皇能够强渡帝朝之劫,也是多赖金乌之躯。  

邪祟?烧死就可以了!  

凶孽?同样烧烤就行!  

火鸦很快就飞到了那株娜迦鬼树的树冠下。  

一点乳白色的碎屑,刚好落到了火鸦的火羽上。  

滋啦!  

火羽好似滚烫的油锅,被人滴入一滴冰水一样,立刻溅起无数火花!  

通天教主脸色一变。  

“糟糕!”  

他知道,那些乳白色的碎屑是什么东西了?  

“魔气!”通天教主低声呢喃着。  

魔气是灵气的反面。  

所谓‘魔气’便是魔祖大道衍生而出的一种能量。  

与道祖所开辟的大道所衍生出的‘灵气’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皆是阴阳生灭,五行循环的自然产物。  

只不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