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 灾起(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古朴而简单的佛寺。  

佛寺之中,有着木鱼声声。  

玄都知道,这里就是灵鹫山了。  

鸿蒙初分之时,就已经矗立于天地间的灵鹫神山!  

传说,埋葬着和道祖一般跟脚的人物的古老神山。  

玄都再次稽首:“奉掌教老师法旨,贫道玄都,特来恭贺燃灯道兄,证得寂灭之果,成就古佛之尊!”  

寺庙之门缓缓打开。  

一沙弥童,从其中走出来,来到玄都跟前稽首拜道:“玄都大老爷在上,我家老爷命我来迎您!”  

玄都点点头:“有劳!”  

便跟上这沙弥的步伐,向着那寺庙而去。  

庙门之内,一切陈设,都是无比简单。  

既无罗汉、金刚之浮雕,也无佛陀、菩萨之影。  

只有那木栏竹屋静静矗立,白莲红花各自盛开。  

错非是这寺庙深处,一直传来木鱼声声,玄都都要以为此地乃是道观而非寺庙。  

玄都知道,这就是燃灯古佛的道场。  

所谓古佛,一切皆空,诸行无常。  

所以,简单是空,繁花是空,奢靡更是空。  

故,善是空,恶是空,非善非恶,依旧是空。  

所以,此地其实就是玄都自己道心的映照。  

每一个来到这座古佛佛寺之中的人,所见所闻,都是他自身道心和心境的倒映。  

玄都不疾不徐,缓缓走着。  

只是三步,便仿佛跨越了千山万水。  

眼前,出现了一尊盘膝坐在石床上,脑后映照着无数功德金光,但周身并无任何佛光,更无任何佛宝点缀,看上去只是一个寻常的僧人一般的老僧。  

这老僧闭着眼睛,左手捏印,右手敲着木鱼,嘴中念念有词:“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己,寂灭为乐!”  

听在玄都耳中,一时仿佛有千万僧侣,男女老少,皆在念诵着一般。  

玄都心中一凛,知晓燃灯的境界,已经远超于他了。  

这位鸿蒙初分就已诞生的古老人物,紫霄宫中的紫霄客,曾与诸圣论道,也曾与人皇论证的准圣,确实已经踏足了那证道的门槛,或许已经窥见了那证道的奥秘。  

只等时机合适,机缘恰当。  

或许就可以踏出那所有修道之人,都在梦想的哪一步。  

立教、证道,开辟一方天阙,将自身道果寄托其中。  

从此,练就混元,证道得‘壹’。  

万劫不磨,万劫不灭。  

是谓之:混元无极圣人!  

自巫妖大劫后,燃灯是第一个踏足这一领域之人。  

也是继太一、帝俊和十二祖巫后,最可能证道之人。  

出于对这位先行者的尊重,也出于对燃灯历经无量量劫,却不改本心,始终向道的道心的崇敬。  

玄都郑重的一礼,拜道:“玄都拜见南无燃灯古佛,贺燃灯道兄寂灭,愿燃灯古佛早日涅槃!”  

涅槃,在西方教的大道体系之中,便是重生、新生。  

从空、寂的古佛,到涅槃新生。  

这意味着开辟自身大道,可教化亿兆凡人。  

燃灯古佛结印而笑:“善哉!善哉!”  

“贫僧愧不敢当!”  

于是,招来一张蒲团,落到玄都之前:“施主请坐!”  

又换来沙弥,为玄都端来种种蔬果:“些许粗茶淡饭,还请施主莫要嫌弃!”  

“不敢!”玄都不客气的坐下来,拿起那些看似简单的蔬果,就往嘴里塞。  

他知道,这些东西,对他而言是有所裨益的。  

这也是他的老师,老君圣人命他走这一遭的用意。  

见一见燃灯,见一见,这位巫妖大劫后,首个踏足证道之旅的准圣。  

对玄都而言,好处是不可计算的。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柳城,会场之中。  

无数委员,都在交头接耳,就在刚刚,孟白已经将事情原原本本的与委员们说了。  

现在,是抉择时间!  

因为,妖蝗群并未侵袭华国。  

所以,到底是防御、警惕、戒备,还是主动出击?  

委员们难以抉择。  

特别是人族委员们,一时难以下决心!  

因为,华国是经历过惨痛教训的!  

当年,齐国联合列国封锁柳郡,还残酷镇压与柳郡有关的商贾、修士、凡人。  

沙水上游,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莒国、齐国、曹国、纪国等十余国中,但凡与柳郡有关的人,皆被杀害!  

甚至有些人,仅仅是家里有来自柳郡的货物、商品,也被杀了。  

齐公当年的话,迄今依然言犹在耳:刀要过火,人要换种!  

错非圣树显威,天尊荫庇。  

今日的华国众生,早就被人斩杀殆尽了!  

在齐国没有灭亡前,华国的众生一直生活在‘修为不足恐惧症’和‘法宝不足恐惧症’中。  

故而,这些年来,特别是华国建制以来,华国上下除了建立健全了基层制度、教育体系外。  

最大的变化,就是建立了自下而上的民兵体系。  

村村有民兵,乡县有训练。  

凡人练武道,修士练法宝。  

迁徙来到华国的散修和妖族、水族,也都从中选拔了许多精英编入了各级民兵系统。  

这些年下来,华国悄无声息中,已有了数十万的民兵。  

到了今天,华国民兵之中,单单是金丹散修和金丹修为的妖族、水族,就已经多达上万!  

更有数百上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