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初至天海(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乎并不那么好相处,幽风子远远驻足,朗声说着前因后果。  

却原来,杨狱转世而来之处的那座荒山,正是青玉坛前代祖师所留。  

“哦?”  

杨狱面无表情,对于这两人的来意,以及他转世之身的前因后果,他当然比之这两人更清楚。  

天海之外,他思忖良久,仍是选择了祭道,而非六道轮回碑,但结果,大差不差。  

轮回不全,只有死物可挑选,于他而言,这自然再好不过,而这尊已无声息的石胎,正是他亲自选择。  

这石胎诞生于劫波之后,天海最为混乱荒凉之时,因无灵炁滋养,其中根本不曾诞生过灵慧,无数万年来都被埋葬于山川之下。  

十余万年前,被青玉坛祖师挖出,他耗费莫大的心血,最终也无法炼化此石,无奈将之埋下。  

只是让历代门人都记下此地…  

幽风子不知杨狱所想,也不在意后者的冷淡,自顾自的介绍着自己、徒弟、青玉坛,最后方才佯作不经意道:  

“道友初履尘世,想必对于天海一无所知,不如随贫道回山门如何?”  

此话出口,那大汉心中顿时紧张起来,而那老道也捏住手心,准备了诸多话术。  

但出乎意料,这尊看似警戒的圣灵,居然一口就应了下来。  

“好。”  

“啊?”  

幽风子先是一愣,旋即大喜过望,珍而重之的自袖袍内取出一团白云,双手奉上:  

“此乃‘太乙渡云’,乃是我青玉坛秘法炼制之宝,乘坐其上,一刹可行三万六千里…”  

这圣灵居然如此好骗?!  

“咱门中还有如此好物?!”  

那大汉瞪起了眼,可旋即察觉自己失言,连忙闭上了嘴。  

而杨狱则微微点头,坐上了这朵白云,此云不大,只可容纳一二人,  

杨狱落座之后,那老道也一摆手上了云头,不等弟子反应,已划破虚空万里,生怕前者反悔也似。  

“徒儿,快些跟上来!”  

那大汉捶胸顿足好半晌,却也只能怏怏跟上。  

“道友初生尘世,想必还未有名讳?”  

云头上,那老道一顿献殷勤,而杨狱则态度冷淡,多数时候只是点头,听得这句,方才道:  

“我生之时,石破天惊,紫金交杂,所以,自取一名讳,唤做‘悟空’…”  

“??啊,好名字,好名字!”  

那老道愣了一下,搜肠刮肚,方才想出赞美之词:  

“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顽冥须悟空!道友不愧天地孕育之圣灵,果然是悟性超绝,贫道佩服至极!”  

“呵”  

杨狱扯了扯嘴角,他可没想这么多。  

太乙渡云,一刹可遁三万六千里,但这老道显然没有如此道行与法力。  

堪堪晋升九耀的他,驱此云,一息不过千余里罢了。  

但这一路上,他却没有半分消停,各种长篇大论,从圣灵说到远古,从远古又说回如今,说回青玉坛。  

“道友许是不知,我青玉坛在如今之天海籍籍无名,可在远古之时,可是名列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庞大势力,历代祖师,皆为大罗天上客,可面大天尊,可聆听道祖教诲的…”  

幽风子提起远古,话语中不乏唏嘘之色。  

九劫八亿四千万年,恒沙世界,无数天骄人杰中,只诞生了七十二福地,这足可说明青玉坛的份量。  

这绝不只是青玉坛的背后站着一位天尊,也是因为他历代祖师,皆为天纵之人。  

“如今呢?”  

杨狱瞥了他一眼。  

九耀之身,在天变不久的天海或许还称得上一句高手,可在天海,却着实算不得什么人物了。  

莫说是坐镇七十二福地之一,便是寻常宗门,也难以支撑。  

而这,便是青玉坛的困境。  

洞天福地,即是九劫最为强大古老的势力,也是九劫无数神魔为了渡过劫波而缔造的‘渡船’。  

三十六天,皆为道,七十二地,皆为仙。  

然而,劫波降临,天道坍塌,神庭亦破碎,越是强横的存在,在灵炁紊乱,失去了法则的加持下,就崩灭的越快。  

青玉坛,也不例外。  

这尊疑似来自于远古太乙救苦天尊的庞大福地,也在劫波之中破碎坍塌,无数仙神纷纷葬身其间。  

如今的青玉坛,与远古唯一的联系,就是其门中有几人得了远古传承罢了,连门中供奉的仙宝,也丢失不见。  

这一点,从幽风子都能成为长老,就可见一斑了。  

远古最盛之时,青玉坛的长老,相传可都是大神通主中赫赫有名的存在…  

“如今…”  

好似一盆冷水浇下,幽风子顿觉有些尴尬,呐呐了一会儿,才道:  

“如今,不甚好,不甚好…”  

幽风子终是闭上嘴。  

杨狱于云头之上俯瞰天地,来自于混沌之体的庞大感知力,让他可以同时感知到诸般气机的交织,以及一重重次元虚空之内的变化与气息。  

甚至于,沿着幽风子的气息,就可感知到他背后的青玉坛,并追溯到极远之前。  

九劫末,万灵皆灭,然而,劫波之后,又有生灵诞生于诸界之中。  

山海如此、龙泉如此、玄黄如此,天海,自然也是如此。  

然而,生于这万界中枢之地,尤其是在灵炁未复之前,那绝不是一件好事。  

自劫波中破损的青玉坛出世已有十数万年之久,可直至天海开启之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