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决断(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355章决断!  

「先生,该下决断了。「  

阮川桥将密报推过案几,檐角铜铃被骤起的夜风吹得叮当乱响。  

烛火跳动间,苏允的目光始终盯着「窦年安「三个朱砂批注的名字。  

苏允端起凉透的茶盏:「甄中贵在司礼监掌印多年,竟压不住窦貂璫?「  

手指无意识摩挲着镇纸——这是梅林书院学子用黄河滩卵石磨制的礼物。  

「那老阉竖仗着慈圣殿的势!「  

阮川桥一拳砸在楠木扶手上,「昨日查封知行堂的文书,盖的可是皇城司北镇抚司的印!「  

苏允推开雕花木窗,洛阳城的灯火在雨幕中晕成团团光斑。  

当年他挂冠南归时,窦年安能追到淮河渡口,如今既敢动梅林书院.  

「传三道密令:核心成员今夜转入地下,立即分批乔装盐商走潼关;  

正式会员引导往米脂榷场;  

外围成员静默待命。「  

「早该如此!「阮川桥抓过斗笠就要往外冲,忽又转身:「先生真不去米脂?「  

苏允望着雨帘中摇曳的宫灯:「总得有人守着明处的火种。「  

阮川桥点点头道:「那弟子去安排了。」  

苏允摆摆手道:「去吧去吧,注意安全。」  

阮川桥一笑道:「先生不用担心我。」  

阮川桥甚至没有失落之意,带着斗志风风火火而去,似乎他早就在期待着今天。  

苏允却是摇了摇头,其实最好的结果是能够继续在朝廷以及士林之中渗透下去。  

如果能够继续发展几年时间,苏学会的根基会更加牢固,影响的人会更多,核心人员也会更多,自然对之后的事情更有帮助。  

造反这个事情,说到底亦是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  

而无论是哪个时代,读书人都是骨干精英,能够得到足够多的读书人效力,对于最终能否成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历史上对于各个造反势力成气候的描述大多都是:有某某读书人主动上门拜访丶有各方人才来投…  

苏学会发展至今,也不过一年多时间,其实还处于上升期,这会儿被迫转入地下,着实是有些可惜啊。  

不过苏允很快便转换了心态,一个组织能不能成事,还要看它能不能经历风雨,此次朝廷当真打压,或许也不是什麽坏事,正好对苏学会一次深刻的淬炼!  

这个过程之中有些人会掉队丶有人会叛变丶甚至有些人会调转枪口对着昔日的同志,但都没有关系,唯有经历过这种打击,才能够淬炼出来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来!  

吕公着匆匆赶至崇政殿,发现殿中不见官家,只见高太后以及文彦博。  

文彦博坐在高太后赐座的锦墩上,佝偻着腰,似乎也并不舒服。  

文彦博看到吕公着过来,冷哼了一声。  

吕公着赶紧跟高太后见礼,道:「见过太后,见过文公!」  

文彦博哼了一声道:「吕相公,你到底有没有将老夫的话放在心上,老夫冒着风雨亲上你府上,告知你苏学会之事,可如今都数日过去了,你竟还没有向太后汇报此事?」  

吕公着听着文彦博的斥责,后背已渗出冷汗。  

他深知这位四朝元老的分量——文彦博在仁宗朝便以平定贝州兵变立下殊勋,如今虽退居二线,却在旧党中仍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文公教训的是。「  

吕公着躬身道,「只是这苏学会行事向来隐蔽,我还在让人仔细探查,暂时还没有发现有什麽不对劲的地方。  

其实去年他们编纂《格物致知录》时,下官便曾让国子监核查过内容,不过都是些算术丶农桑之类的杂学「  

「晦叔糊涂!「  

文彦博的拐杖重重杵在地上,「若只是算术农桑,何至于让程伊川星夜叩门?  

上月河南府衙的田亩册子被盗,洛阳豪族张氏连夜派人来我府上哭诉——他们亲眼看见梅林书院的生徒翻墙进库房!「  

殿外惊雷骤响,雨点砸在瓦片上噼啪作响,狂风刮入殿中,案几上的帐册被吹得烈烈声响。  

吕公着这才注意到,这些泛黄的宣纸间密密麻麻记着某年某月,某县某乡田产易主的记录,页边还批注着「强占民田「「虚报灾荒「等字样。  

「这是苏学会从各州县衙偷抄的田产底档,「文彦博枯瘦的手指划过墨迹,「他们按《九章算术》的法子,算出洛阳七成官田实际掌握在八家世族手里。  

前日张氏家主来见我时,马车都换了没有族徽的素车——这是怕被暴民盯上啊!「  

吕公着心头一紧,赶紧看了一下高太后,却见高太后亦是神色有些紧张,但却没有怒意。  

便想起恐怕高太后身后毕竟也是世家大族,这类似的事情恐怕做得也是不少——大家都是自己人!  

他想起月前枢密院转来的边报,环庆路有流民冲击县衙抢夺粮册,当时只当是寻常饥荒,如今想来竟与苏学会的手段如出一辙。  

正要开口,却见文彦博从袖中抽出一册《新民论》,书页间满是朱笔批注。  

「看看这句'天下非君私有,乃万民共有',还有这句'荫官之制譬如大树生虫,当伐其枝干以救根本'。「  

老臣的声音发颤,「当年王安石好歹还讲个'法先王',这些狂生却要把孔孟之道都掀翻了!「  

吕公着闻言顿时脸色大变,道:「文公,且让我看看!」  

吕公着抢一般将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