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危机四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北境,晋王府邸,一位身材壮硕,神色张狂不羁,目光深沉的中年男子正坐在大厅的首位之上。  

他便是镇守北境三十年的主帅,大夏帝王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大夏晋王朱见鋼。  

刚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三蛮人便倾其五十万铁骑入侵大夏,虽然他很想为自己的儿子报仇雪恨,但是他不能,他得为这北境四洲的两百多万无辜百姓着想。  

所以,他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忍耐,尽管他力求主战的绝密信件已经送往大夏京都,等来的却是一个字。  

他不知道自己这位亲哥哥有何思虑,但是最前线的冶州城池已经抵抗了三蛮铁骑数十次的进攻,不仅人员损伤惨重,就连坚不可摧的冶州城墙,也在被敌人慢慢瓦解之中。  

毕竟三蛮人出动了三分之二的军事实力,这种架势也只有在他曾经是少年的三十年前时,才有过一次难以忘却的记忆。  

不过今时不同往日,三十多年前,三蛮人还没有今日这般强大,兵强马壮不说,人数也达到了千万之多。  

三十年前的草原上,光是与三蛮实力相同的大型部落就是七八个,如今却全部被三蛮人给吞并覆灭了。  

四国也不是三十年前的四国了,那时候一国有难,四国支援,如今却只会隔岸观火而已。  

经过了丧子之痛,晋王朱见鋼更是看明白了许多,如今的三蛮叩关,似乎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局势一旦乱了起来,又岂止是大夏一国的事情。  

而且古狄陈兵大周北城数十万兵马,已经有蠢蠢欲动的趋势了,大周也正在国境内动员,收集粮草兵丁前往北城边境支援。  

据说大周的女皇似乎还有意御驾亲征,却被当朝太宰给劝了下来,这才作罢。  

看着手中冶州主将诸葛方传回的战报,晋王朱见鋼的脸上更深沉了几分。  

“冶州城危,皇兄,难道你不知道吗?你到底在等待什么…”  

晋王朱见鋼将手中情报销毁,又将府中管家叫来,然后取出自己的战甲,在女婢的伺候下,穿戴好自己的战甲,与家中正妻交代了一番,然后让人准备好了蛟马,正准备往北境的边缘,冶州城而去。  

“报!”  

一声长长的急促声音从远处的街巷上直接朝着晋王府邸传来。  

还未等晋王自己上马,前方急促而来的马匹上,猛的摔下一个大夏军士来。  

“扶起来!”  

晋王口中喝道,两侧亲卫早已经上前,将落地的军士扶起,检查其身上的伤势。  

“禀王爷,无大碍,只是有些脱力,还有刚才摔了一下,骨折了而已。”  

“弄醒他。”  

“是!”  

“……”  

两个亲卫取来温热水,一口喷吐下去,昏迷的军士睁开了疲惫的眼睛。  

然后目光中见到前方的晋王,神色慌张的站了起来,身体开始颤抖,口中开始急促的说着。  

“王爷,诸葛将军急报!”  

“取来!”  

“……”  

取过信使背上的信筒,打开上面的信封,长长的一串文字。  

晋王朱见鋼一一扫视而过,然后心中越发的沉重,目光中有冲天而起的怒火欲喷薄而出。  

“偌大的冶州城池,居然被三蛮人这等无脑之辈给弄出了窟窿,诸葛方是干什么吃的!”  

“众将士听令!随本王一起,开赴边境冶州城池,驰援同袍!”  

“驾!”  

“……”  

“……”  

街道中央,一阵马儿的嘶鸣声响起,配合庞大的马蹄声和军士出征的阵势,所有观看的大夏百姓皆由心底涌现出一股暖暖的安全之感。  

雪急风冷,寒意逼人。  

冶州城池上方,诸葛方看着远处越来越疯狂的三蛮人,心中始终被一块大石头压抑着。  

昨天夜里,在三蛮人不计代价的疯狂攻击下,冶州城池厚重而坚固的城墙半腰,终于出现了第一个缺口,虽然不大,但是裂缝却惊人。  

最重要的是,他就像一把刀子,已经快插进自己的身体之中,夺走生命,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诸葛方此刻最担心的还是三蛮人越来越疯狂的举动。  

双方死伤的人数已经够多的了,彼此都已经红了眼,仇恨已经被血液浇灌下去,静待破土发芽而出的那一刻。  

冶州城墙开始出现破碎,冶州城池危急,大夏北境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  

而作为大夏的镇边主帅,晋王朱见鋼也正往冶州城池赶来。  

另一边,大夏京都应天府内,黑夜弥漫,月光撒下,映出点点星影无数。  

虽然夜已经深了,普通百姓也开始进入梦乡,但是看似平静的城池内却不平静,反而显得更加热闹了起来。  

不同的楼阁高处,一道道人影站立其上,衣衫任风吹动,掀露出隐藏腰间的长剑。  

仅仅一天时间,整个应天府中,汇聚而来了十位大宗师,十七位宗师,以及三十几为先天境界的高手。  

此刻,应天府内就是大宗师的现场,宗师之境的强者,也只是来旁观而已,如果他们敢亲身下场,或许不过是路边被随意丢弃的一具尸体。  

在过去的短短时间内,有不下于五位宗师高手试图窥探至圣宫内的那本百家精义,却被其中镇守的十位大宗师合力的气息给震慑退走。  

普通人或许并未察觉,但是凡是踏上修炼之路的人,皆能感受到至圣宫内散发出来的强烈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