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 是殿下回来了(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宁:“读书哪有钓鱼有意思?”  

常岁宁:“…”  

她就说这位只会误人子弟吧。  

好在她不怕被误,并大胆反问:“为何只能二选一,便不能两个都学吗?”  

她承认这有投其所好的成分。  

“能倒是能的…”乔祭酒一时陷入了挣扎权衡。  

有一说一,他不是太想单独收下一个读书的学生,毕竟这实在枯燥。  

但他真的很需要一个跟他学钓鱼的学生!  

见他面色犹豫,常阔开始了一些身份绑架:“常言道,一日为父,终身为师!”  

乔祭酒皱眉看他:“这是哪门子的常言?”  

常阔理直气壮:“我老常之言,可不就是常言!”  

又道:“且不说是自家闺女读书,如今你束脩都收了,还想抵赖不成?”  

乔祭酒大感不解:“我何时收你什么束脩了!”  

河边的褚太傅难得有了一丝开口的欲望:“乔祭酒这不都吃进肚子里了嘛。”  

“…”乔祭酒看向那吃剩下的烧鸭。  

他承认是他大意了。  

可这玩意儿也能拿来做束脩?  

“一只烧鸭便想让我收学生,你在发什么白日梦?”他看着常阔,颇觉受辱:“哪怕是自家人…可你纵是要送,好歹也得送上双只吧!”  

“本是买了两只的。”常岁宁说话间,看向常阔。  

见乔央也看过来,常阔瞪眼:“骑马也很累的!”  

中途吃只烧鸭不过分吧!  

常岁宁抬头间,随口道:“三爹莫怪,我这就补上。”  

她说着,朝喜儿伸出了双手。  

喜儿立刻会意,先将弹弓递上,再又递上一颗石子儿。  

乔祭酒看得费解:“?”  

这都是从哪里掏出来的?  

而他疑惑间,抬起头的常岁宁微眯着眼睛已经拉开了弹弓,随着手中一放,石子飞出,立刻便有一只大雁自空中扑腾着掉落。  

那一行春日自南地而归的雁群顿时惊散。  

那只被打中的雁砸落在褚太傅身边,将他吓了一跳。  

很快有少女走过来,将那只雁拎起:“叫您受惊了吧。”  

褚太傅不赞成地看着她。  

这小娘子!  

人家好端端的一只大雁,好不容易盼来了春日,刚飞回来,就突遭此横祸——如此经历,与他何其相似?  

似察觉到他的不赞同,常岁宁伸头瞧了瞧他身边的鱼篓,赞叹道:“您收获颇丰啊。”  

褚太傅转头看向被自己钓上来的几条鱼,顿时语噎。  

这小娘子!  

跟他那固然出色却惯会惹他生气扯他胡子的学生一般讨人嫌!  

褚太傅本就不是什么儒雅和蔼的性子,此时便对那盯着他鱼篓瞧的少女摆手:“去去去…且拜你的师去。”  

“好嘞。”  

常岁宁直起身,提着雁来到乔央面前,双手奉上:“三爹,这下够一双了。”  

乔祭酒已看愣了去,愕然问:“…宁宁是何时学的这个?”  

“倒没学多久,可谁叫咱闺女天纵奇才?”常阔说着,拍了拍乔祭酒肩膀:“这也就是自家闺女,才会叫你近水楼台先得月,否则这样万里无一的好学生哪里轮得着你?你想想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乔祭酒一时无言。  

面前的女孩子举着雁,还在等他回应。  

乔祭酒不愿累着孩子,便接过来,口上也妥协道:“左右也不是什么大事…宁宁若果真想让我教,那自明日起,就与绵绵一同读书便是。”  

常岁宁再施礼:“多谢三爹。”  

“但咱们方才可是说好了的,得两个都学——”乔祭酒将此事当场敲定下来,又邀褚太傅从中作为见证:“有劳太傅帮我做个见证,这丫头可是答应了要与我学钓鱼的,断不能反悔!”  

褚太傅:“…成。”  

这辈子还真就没做过这么离奇的见证。  

“俗话说事有轻重缓急,授业也是同理…来,宁宁,今日先捡紧要的学。”乔祭酒说话间,另搬了一只竹凳到河边。  

常岁宁唯有走过去。  

这一坐,便坐到天色发暗。  

眼看就要误了回去的时辰,乔祭酒才勉强点头放人,临走前交待常岁宁求学之道讲究的便是勤奋二字,既拜了师,便不可儿戏——最好连夜收拾好行李,明日就搬过来。  

国子监内建有供监生食宿之所,寻常博士学官则多不可留住于国子监内,但乔央身为祭酒,为国子监长官,所需料理事务繁杂且无定时,于国子监内便另设有单独住所。  

有圣册帝特允,乔家四口,一直都居于国子监内。  

而因国子监距将军府不近,来回奔波便要费上半日工夫,故而乔央便与常阔商定让常岁宁过来住下,每隔三五日回常府一趟。  

祭酒夫人及乔玉柏兄妹得知此事,皆欢喜不已。  

当晚,祭酒夫人王氏也顾不得去骂丈夫又跑去钓鱼之事,忙着亲自给常岁宁收拾卧房,准备被褥等起居之物。  

乔玉柏也很快在书房内添上了新的笔墨,为常岁宁过来做准备。  

乔家人这厢满心期待地忙碌着,常家这边,常岁安得知了妹妹要搬去国子监读书的消息,只觉天都塌了。  

幼时的噩梦再度浮现——  

常岁宁幼时性情即可见内向文弱,按说是养在乔家更为合适,常阔几人商议之下,便将孩子送去了乔家。  

可常岁安无法接受,跑到乔家哭闹,要将妹妹抢回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