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乱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小说屋)  

听得岳母犹豫,竹中重治冷笑一声,问道。  

“敢问母亲,国主征伐浅井家有成,我西美浓诸武家能得到几分利益?  

国主何曾把我等西美浓武家当成自家人,好处还不是东美浓那些家伙的。”  

安藤守就皱眉不语。  

一色义龙上位之后,以六位宿老合议的制度平衡各方势力,管理国政。  

西美浓三人众中,安藤守就与氏家卜全位列其中,而性格最固执的稻叶良通被排斥在外。  

西美浓只有二位在国政中有发言权,自然被东美浓压制,利益受损,说不出的窝火。  

安藤守就等老一辈西美浓武家虽然心中不满,但一色义龙武力强横,她们亦是无奈低头。  

可年轻一代的西美浓武家却是野心勃勃,不愿意继续侍奉一色义龙这个偏袒东美浓的美浓之主,其代表人物就是竹中重治。  

面对竹中重治的质问,安藤守就看着她不说话。  

这位媳妇虽然身体不算强健,清秀柔弱,但骨子里却是傲气逼人,多以智谋名扬西美浓。  

她的话不无道理。  

东西美浓不和,一色义龙的基本盘在东美浓。  

北近江如果得利,必然分润给东美浓武家,以增强实力更方便压制不听话的西美浓武家。  

可令人愤怒的是,北近江征伐的后勤压力都在与之临近的西美浓,特别是不破关所在的不破郡。  

换而言之,包括竹中重治在内的不破郡武家对北近江征伐付出最多,却又得不到好处,当然会心生怨念。  

她来劝说安藤守就,亦是代表不破郡武家的态度。一色义龙此人,她们是不愿意再侍奉了。  

其实,西美浓武家多是守护旧臣,和下克上篡位的斋藤道三就不是一路人,更看不上弑杀母亲斋藤道三上位的一色义龙。  

只是一腔热血改变不了实力对比,西美浓武家力弱,而一色义龙力强,随便造反可没有好下场。  

安藤守就看了眼义愤填膺的竹中重治,问道。  

“你想怎么做?”  

竹中重治听得心头振奋,知道这位岳母对一色义龙没什么忠心,只是顾忌家业,才不敢放手一搏。  

她说道。  

“一色义龙离国,稻叶山城必然空虚。  

只要拿下此城,再将一色义龙锁在国外,大事可成!”  

安藤守就皱眉道。  

“稻叶山城是家督居城,易守难攻。  

她离开时,命日根野弘就代理稻叶山城,严守城池,哪那么好夺过来。”  

安藤守就摇头。  

日根野弘就也是六宿老之一,深得一色义龙信任,此人军略不差,没那么好对付。  

竹中重治胸有成竹,说道。  

“我妹竹中重矩在稻叶山城为质女,我以她生病为名,前往探视。  

您率军势紧随其后,潜伏在城外。  

待我入城之时,以亲随突袭夺取城门,您随后大军开入,大喊日根野弘就造反,您受命夺回稻叶山城。  

城中守军必然惶恐,难辨真伪而无心阻挡,我们便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此城,占据美浓腹心要地。”  

安藤守就听她谋划得当,不免动心,但她还有疑虑,问道。  

“是否先与氏家卜全沟通一下,以免起了误会。”  

西美浓武家名义上为一体,但三人众还是各有心思,如果不先统一了内部意见,到时候怕有反复。  

氏家卜全也是六宿老之一,如果她反感安藤守就诈城之举,反而支持一色义龙,可就功亏一篑了。  

竹中重治犹豫一下,摇头道。  

“诈城之策最要紧的是保密,稍有泄露就会功亏一篑。  

此时还不宜伸张,等事成之后再与西美浓各家商谈,断了一色义龙后路。”  

安藤守就觉得有理,便点头认同,但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如果氏家卜全等西美浓武家不认可此举,放一色义龙入境归来,她安藤守就岂不是枉作小人。  

但稻叶山城乃是美浓第一城,城下町富庶繁荣,诱惑太大,她还是忍不住诱惑决定赌一把。  

都是为了西美浓武家的利益,她们一定会支持的,吧?  

在美浓国内阴谋涌现,近江战事已然展开。  

浅井长政与一色义龙在美影寺川对峙的同时,六角义贤提兵北上,侵袭爱智郡。  

身后甲贺郡遭遇前田利益骚扰,她命令甲贺众就地抵抗,以山地丘陵为掩护,骚扰阻拦。  

各方出动,近江国瞬间打成一锅粥,一时半会儿看不出谁占了便宜,谁吃了亏。  

沿近江北上,北陆道一线亦是战乱四起。  

越前朝仓家出兵加贺,打得一向宗叫苦不迭。  

越中神保长职出兵渡过白岩川,再次围困角川诸城,椎名康焦头烂额,无暇他顾。  

义银与上杉辉虎借机突破椎名领地,二百余骑杀气腾腾过境,无人敢挡,顺利进入越后国。  

春日山城,直江景纲愁眉不展,情况比她想得还要糟糕。  

春耕已经结束了几天,本庄家为首的扬北众起兵,意图渡过阿贺野川向西推进,目标櫔尾城杀来。  

扬北众中亲近长尾家的中条藤资在群情激愤下,为自家存亡,不得已被裹挟出兵,府中长尾家在下越的统治瞬间瓦解。  

中越的上田长尾家督长尾政景,大熊朝秀为首的守护旧臣也纷纷响应。  

中越呈星火燎原之势,与扬北众夹击枥尾城这一上越门户,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