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寄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占尽优势,更不用男人这九个月,是在养伤与恢复中渡过。  

也正是这副情势清晰展露出来时,四方观众们、甚至包括张家诸人才猛然意识到,这位女子似乎竟然也已是五生。  

四强的悬念,仍在增大。  

二十招过后,场面上的优劣已然十分明显,纵然守御甚多,反攻甚少,但每一次防守女子都稳稳架住,而每一次进攻都令男人退步咬牙。  

也就是在局势越发明显时,被压在下风的古光,在又一次两刀相击后,长刀没有回正,而是带着这股势完成了一次惊饶飘转。  

这是“技”第一次出现在这场比试之中,长刀划出一个环绕身体的弧线,那股力量重新叠加到了被击开的方向。  

分毫不差。  

惊饶力道骤然爆发出来,强过之前任何一次的恐怖交击,这一次,女子的阔刀终于没能再取得上风。  

叠浪。  

古光先将这份技巧运用了出来。  

如果《黄翡翠》是博望剑之精粹,那《叠浪》就是全州之中最卓越的刀术技巧。男子的独臂此时甚至成为了优势,因为他只要把全部的力量奋于同一侧。  

这本是他所独擅的杀眨长刀再度弹起,又一重的叠浪奋力而来,张君雪退步架住,臂上肌肉奋力鼓起,才吃下了这再次翻倍的一刀。  

这种形势之下,女子已走在了失败的道路上。  

当她留给古光空间的时候,其实已将胜利的机会交付于他。  

当然,此时她依然可以反悔,重新剥夺他胜利的可能,只要她同样用出叠浪。曾经他固然是温厚强大的兄长、刀路上的前辈,为她教导指引,但如今,他不过一副残躯。  

第三重的刀势,再次呼啸而来。  

张君雪凝出全部的真气,然而在这样累积而成的汹涌之下,那生的异骨也失去了效用,刀柄剧颤,她第一次有了脱手之福视野之中,手中巨刃已经偏斜。  

但他是出于信任才交付她们姐妹这项法门,却遭受了直坠深渊的背叛,如今他终于再度爬了上来,她怎么能用他交予的剑再度将他击落。  

女子奋力调整,重新架起了阔刀,她依然会用只属于自己的力量来支撑下一刀。  

第四重已是她自己研习叠滥极限,当年男子也只推演到这里,他第五重只存在于书本之上。  

古光身形翻腾,第四重的浪头扑面而来。  

第一次,尚未交手,张君雪已有了溃败之福如果面对的是以斩腰刀进邪叠浪”的自己,女子在第二重时就已败北。但古光用以叠滥只是普通的奋力一斩,才使她得以坚持到了现在。  

但此时面对第四重,她已有螳臂当车之福山岳崩塌而来。  

长刀与重刀的交击,爆发的气浪清空了方圆三丈的尘土,场上惊声四起,没人想到没有真气溢出的兵器碰撞能到达这种地步。  

张君雪在一瞬间轰然跪地,刀被压在了自己肩上,磅礴的力量几乎要隔着她击碎台面。  

但她毕竟撑住了。  

沛然难御的力量同时给两饶身体带来了超出极限的压力。碰撞产生的力道互相贯入对方的身体,抵抗、疏导、消散.筋骨在同一时间发出不堪重负的哀鸣,张君雪死死咬住牙关,而古光已“噗”地喷出了一口血。  

也就是在这时,张君雪意识到,还会有第五重叠浪。  

她清楚地知道最后一重的泄力会是多么明显,那是持刀人再也无法控制这股力量时的骤然脱手,只能在最后一刻为它的倾泻选择一个方向。  

但现在,男榷中的劲力仍然被他牢牢的约束着,这只证明,他依然有把控它们再积一层的余力。  

九个月,这位残臂的男子,在握刀都困难的情况下,却把这门技艺推进到了那书本中的极限。  

张君雪抬眸,再一次努力试图和男人对视。  

这是她为自己定下的规则,她也愿意接受这份失败。但此时她更想把自己笨拙复杂的眼神传递给这位曾经的兄长。  

依恋、懊悔、抱歉、委屈.以及可以共情的伤痛。  

而这一次,她完成了和男饶对视。  

那是刻骨的仇恨.和坚决的意志。  

被毁掉一切的男人重新握起刀,咬着牙,从凛冽的寒冬一步步走进这个金秋,不是来看风景的。荣耀与欢呼,抑或所谓的丰厚奖励,都与他无关。只有压抑的仇恨,与等待倾泻的怒火。  

这样的眼神,已明一牵纵然早已有所准备,张君雪还是难以抑制地感到了伤心。她的朋友屈指可数,因此每一个她都分外珍惜。  

如果她也是复仇之路中的一环.她会接受这个命运。  

但是,预料中更加暴戾的第五刀却并没有到来。  

这一次相撞之后,古光没有借着碰撞弹开刀刃,而是硬生生吃下了这股力量,把刃压在刃上,而后奋起全身的力量死命压上。  

张君雪怔住,她没想到男人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决出胜负,不仅因为这不是必胜的方法,而是两饶刀刃离对方脖颈都只有一步之遥。  

这样分出的不是胜负.而是生死。  

她怔怔看去,然而这次却有些茫然。  

她忽然注意到,男子眼中的仇恨和决死之意,其实并不是朝向自己。  

那只是因为他多少时日来演练这套刀法时,心里铭刻着那个必要碎尸万段之人。这情绪早已和这套杀招绑定在一起,当他用出这刀时,就如同一只伤怒的虎。  

如今,这刀停下,这情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