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水火井(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者若会在下山时候做手脚。  

君尧在去往天外之前,特意将《兜术天王神宗玉书》这册修行大典赠予下来。  

陈珩不缺道书,故而也至今还未行过揭榜之事,身上并无半分的功德。  

不过话说回来。  

沈澄能够修得《明真论玄章颂》在身,便足见他的本事不凡,不是泛泛之辈,且此人在玄英院声名也向来不错。  

与他结盟。  

倒的确是件合则两利之事!  

而在听得了陈珩笃定答复之后。  

此刻的沈澄倒也略放了提防,叹了口气,说了些心腹言语出来,道:  

“不知陈师弟可知晓这小洞天,造化并未被寻尽,实还存有一座地宫?”  

“略有耳闻。”  

陈珩微微颔首。  

“那座地宫倒的确是处重地,虽经了万载岁月消磨,却也甚是森严…”  

沈澄摇摇头,缓声开口。  

而在他说完一番话后。  

陈珩也是从中得知。  

那地宫如今被三道石门所封,开启不得。  

若想进入其中,唯有将地面行宫处的四口水火井炼化,才可触动法禁,经由水火井,另辟奇径,深入地宫之内。  

也便是说。  

谁能够炼化水火井。  

谁便是掌握了出入地宫的主动权!  

眼下那四口水火井皆各有主。  

沈澄据了北位的那口,刘观联合司马明业据了西位,萧修静据了东位,赵通据了南位。  

而沈澄和那赵通皆非世族出身,如此看来,宗派和世族倒是个均等之势,平分秋色。  

不过若论真正实情,却远非表面的这般景状。  

水火井只有四口,进入到这小洞天的洞玄修士却不仅四人,可谓僧多肉少。  

而如今的玉宸下院中,究竟是世族势大。  

在萧修静和刘观的撺掇支持下。  

那些世族出身的洞玄炼师,如阴鹤、嵇月潭之流,更是在卖力攻打,意图将沈澄和赵通手中的水火井给抢夺到手。  

虽说沈澄和赵通两人并非没有党羽。  

但在此等攻势下,也是渐感难支,逐有力不从心之感。  

这也是为何沈澄在听闻了陈珩杀败了十数名同境修士,又将阴鹤和嵇月潭这两位炼师惊退后,喜出望外。  

毫不自矜身份,特意分神过来寻他。  

实是眼下格局,令他沈澄也颇觉棘手。  

向外寻求援手。  

也是成了不得不为之事…  

“唯有四口水火井悉数被炼化,那里内的禁制才会松动,我也才可催动水火井。”  

这时。  

沈澄两眼盯着陈珩,恳声道:  

“实不相瞒,我如今因为要炼化那水火井,着实分身不得,一但妄动,离开了那井口,顷时便是前功尽弃…  

还请陈师弟在我炼化期间,出手帮衬则个,不令萧修静和刘观这等宵小的谋算得逞,愚兄实是感激不尽!”  

正统仙道之中,修士到得紫府二重“超脱分形”境界,便可分化念头,寄形于物。  

主身不动,却心念起时,就可随意遨游于名山大川之中。  

以陈珩眼力,自可看出面前的沈澄并非真身亲至,只是一道寄形在物上的念头。  

而听得这样一说,便也了然。  

“沈师兄言重了,这是应有之义。”  

陈珩顿了顿,道:“不过沈师兄还需几日,才能将之炼化完?”  

“至多两月!”  

陈珩闻言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见陈珩答应下来,沈澄心下一笑,只觉身躯一松。  

之后两人约定好五日后在行宫中会面,又攀谈几句后,沈澄也不多停留,便拱手告辞。  

“不过,愚兄既然得了陈师弟的好茶,却不可不有所表示…”  

这时。  

沈澄忽将身一顿,道:  

“不知师弟可曾听说过太符宫的那位符参老祖?”  

“如雷贯耳。”陈珩轻声一笑。  

“太符宫是玄门八派之一,是我等的同道,其门中以七七四十九道上清真符而著称,每一道,皆有不可思议之伟力。  

而那符参老祖便曾学了半数的上清真符,即便放眼偌大胥都天,此老也是一个符箓道宗师。”  

沈澄伸手入袖,取出一物,递出。  

而陈珩见沈澄递来之物正是一张金光闪闪的云箓。  

上书山岳之形,下有一神人持鞭,似欲弹压某物,灵气充裕,显然不是凡物。  

他抬手接过,不由道:  

“此箓莫非是符参老祖的参叶所化?”  

沈澄闻言一讶,连连摆手,道:  

“哪有那般珍贵?不过,此符倒的确与符参老祖渊源不浅,是符参老祖亲自所创。  

我听家弟说,乔彦已是身死,他身上的那面月轮镜也未回返到萧修静身侧…既然如此,这箓倒是可襄助师弟一二了!”  

陈珩微一挑眉,道:  

“还请沈师兄赐教。”  

“此箓名为五方镇灵符,乃是我玄英院的监院真人所炼,虽无法令那月轮镜成为师弟掌中之物,但镇压住她的真识,不令这法器突兀生乱,却是不难。”  

沈澄认真看了陈珩一眼,开口:  

“师弟,那月轮镜毕竟是萧舫真人的所有,不可不提防。说不得萧修静就另有手段可以将之召回,在这洞天之中,还是勿要使用为好。及早以五方镇灵符将其镇压住,才是正道。”  

不待陈珩称谢。  

沈澄便抬断:  

“出离洞天之后,师弟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