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答案(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进入郁罗仙府避祸。  

入赘密山乔氏,以此为依托。  

亦或是。  

去谯明峡走上一趟,去拼搏那或可能的三成冀望?  

陈珩眸光一闪,心中虽已存有了定计,但还是长揖一礼,向殿中正位处拜倒,言道:  

“珩厚颜,个中利弊,还请真君再教我一回,为晚辈指点迷津!”  

玉台上。  

乔玉璧笑了一声,温声开口道:  

“此选取毕竟关乎生死,一步行差踏错,说不得都是日后万劫不复的因由。你能够于请教后再做斟酌,实是老成持重之举,谈何厚颜?  

也罢。  

便先言那郁罗仙府。  

方才言语里,你应也对陈润子和陈元吉这二者,有了些知悉。”  

陈珩闻言点了点头,应了声是。  

陈润子和陈元吉这两人,同陈象先一般,其生母名姓皆不详。  

据说是陈玉枢在抵得胥都天后,暗中同一神女生产下的子嗣,还未记事时,便被寄养在南海鲤部。  

少年时就已有天人之表、修道才姿,为鲤部国主所宠信。  

鲤主不顾人妖族性之别,委以国中诸般大事,屡屡问策于廷,以至命为宫中值宿大将,尽托身家安危,以示亲近之意。  

其二人于鲤部任职期间,平九山之妖乱,破蛟将孔世容,廉于财利,善抚士卒,雄略秀出,志气英进,涉猎百家之术,不为一门一户所拘。  

是国中大贤,因善政而为一众国人所称道。  

不过令这二者真正扬名于九州四海的,还是陈象先攻杀进入“水中容成度命”洞天时。  

陈润子和陈元吉联手,竟合力拦下了先天魔宗的“四难水火斩虚大阵”,并显露出了“郁罗仙府”的存在,将当时作壁上观的真君庄姒都打了个措手不及。  

虽说在陈象先惜败一招,被烛龙大圣匆匆救走后。  

陈润子和陈元吉也随之远遁去了天外,不再于九州四海内显化行踪。  

但二者手上的那座“郁罗仙府”,却还是隐隐搅得九州侧目,四海哗然,涌动起来了无数的暗流!  

郁罗仙人乃是劫仙老祖座下的十四弟子,后因伤病坐化身死。  

而那座郁罗仙府。  

正是郁罗仙人在坐化前特意打造的得意造物!  

据说那仙府中非仅内景广大,足可将数座界空搬运其中,都不见分毫拥挤。  

且里内还存有一应郁罗仙人所遗的道书、丹药、神砂、斗法之器种种,资源不可谓不丰。  

若哪个修道人能够占据,入得其中,无疑就是一步登天!  

而陈润子、陈元吉在执掌郁罗仙府后。  

这些年里,也是不遗余力,在同陈玉枢抢夺那些血裔子嗣。  

在护住他们性命同时,也教导他们如何修行入道,照见真灵。  

此举不仅是在暗削陈玉枢的势力,也同是一片仁心所在。  

只是陈珩却不知,在进入郁罗仙府后,为何会于修道上存有大不利。  

此言是存有什么隐情,又该如何做解?  

似看出了他的疑惑。  

这时。  

乔玉璧出言指点,道:  

“纵然再是‘神水真金,妙绝仙种’,他们如何能存有那般的大气运,得到一座古仙的遗府?”  

“真君的意思是?”  

陈珩目瞳微微一缩。  

“郁罗仙人、空空道人,二者同时出自于劫仙老祖的门下,且你父的《豢人经》传承,亦是空空道人的创造…”  

言到此处时。  

玉台上。  

乔玉璧腰间配剑忽得微微一颤,发出清越吟声。  

他若有所觉,将首抬起,二目望向宇宙虚空。  

过得半晌后。  

才轻笑一声,收回了目光。  

而殿中。  

陈珩只听得乔玉璧声音忽戛然而止。  

许久后,才又淡淡响起,继续道:  

“你投向郁罗仙府那处,可以苟安,虽有些幕后算计,但并不至死,总要好过被擒回先天魔宗。  

但却是注定要失了一物,日后逍遥不能。  

我辈修道,不就是求个无拘无束,自在之永寿?  

依我来看,郁罗仙府只可为锦上添花,却不能将之当做救命稻草,而今的黄庭派道子陈涓,他为何不入郁罗仙府避祸?便正是此理。  

你若真想修道成就,需学你这位兄长的施为才方是,或能够独闯出一片天地,陈润子和陈元吉对此亦乐见其成…”  

陈珩猜想乔玉璧或是在顾忌什么,话中还有未尽之意。  

但他既已得了提点。  

也自不会不识趣,非要刨根问底,得出潜藏内情来。  

便打了个稽首,示意自己已然明了。  

“至于第二条,入赘我密山乔氏。”  

说到此处时。  

乔玉璧语声微微一沉,道:  

“知节生前曾留有言语,谁能够破了他的布置,取了他的阴蚀红水,谁便是他的佳婿。  

不过乔氏虽是十二世族,却到底比不得八派六宗,底蕴远远不如,只如若荧虫之于皓月。  

且你就算入赘,那些家老只怕也并不会将族中的真正上乘经典传授你,如此看来,便又要差上一层。”  

“八派六宗竟强绝如此?”陈珩问道。  

“当年若非是为了征讨大慧生和尚和天衣偃这等逆党,道廷也不会将八派六宗移来胥都天做镇守。你可知,而今八派六宗中有半数之多,都是从其他天宇徙迁而来的?”  

乔玉璧摇头道:  

“十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