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平江王(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看着周政文离开时候那微微佝偻的身子,李怀安愣在原地许久,他一时间没有想明白为何司天监的监正会突然说出这个要求,甚至再一次许诺以五千两作为报酬让他完成。  

虽然不知道这次的五千两是否会当真兑现,最后所说的字据也并没有被二人留意,但对于李怀安而言,即便没有这五千两,他还是会用上一切手段,甚至是赔了命也要将周小葵安稳的送回灵山。  

侧头看向那并不算鼓当的钱袋子,摇摇头,无奈将其揣进怀中。二百五十两,虽然听上去像是在骂人,但谁会跟钱过不去。纵然二百五十两也不及五千两,可蚊子虽小,也是肉。在开封做事,少不得银子,从灵山过来,大部分的银子都在那场泥石流中回归自然。  

如今身上早已所剩无几,这二百五十两,燃眉之急,燃眉之急。  

回头去了一侧的屋子,来往的侍女早已将热水准备妥当,小萝莉是女子,里头洒了数把花瓣,至于李怀安,几盆水,一块毛巾,草草对付。  

一个时辰转瞬即逝,洗漱结束的二人再不见周政文所在,至于柳初然,也被告知今晨已经离开了开封,回凌霄阁去了。  

对此,周小葵却是长长松了口气,没了柳初然的存在,她倒是轻松的很,满脸带着笑容,让李怀安看的一头雾水。  

回想起五千两字据的他本想着与周政文告个别,却也被告知刚才还意气风发的监正大人此时闭关了。  

这一个个的,诚心的吧。  

对五千两字据依旧怀恨在心的李怀安,只得上了马车,朝开封平江王府而去。  

依旧是来时的山道,没了黑夜的遮蔽,倒是显得春色的媚眼,山间花盛开,绿娥藏林森。  

平江王柴荣是北晋唯一的异姓王爷,其王位自是用他无双的赫赫战功堆积而成,身下的皑皑白骨更是数不胜数,固然,在朝中,即便有无数人不喜戾气深重的平江王,也只敢在背后嘀嘀咕咕,无人敢站在他面前,指指点点。  

即便如今的平江王一脉被屡次削弱势力,兵权也被夺的七七八八,但他在北晋世家的综合势力面前,还是顶尖,若算是武力值方面,一个天下第二的箭士柴小棠便能杀得这些所谓的供奉,哭爹喊娘。  

不同于周小葵,柴小棠自幼便跟着柴荣义父郭通南征北战,十二三的年纪便杀敌无数,此后偶然机会,在一位隐士高人那习得了一身箭术,在征伐北汉时候成就了一箭破城的威名。  

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柴小棠除了是这九州第二的箭士外,还是一位八品巅峰的武境高手。  

在箭术方面,周小葵的一箭足以让柴小棠应接不暇,箭心通明的她在箭术方面的天赋无人能及,但一箭过后的空档期,柴小棠能轻松取得前者性命。  

至于这所谓的第一第二的箭士名号,这倒是发生在数年前,那是北晋刚刚稳定局势,有北晋一箭杀神名头的柴小棠第一次踏上灵山,满身傲气的他瞧见了慵懒躺在太师椅上摇着蒲扇假寐的欧阳紫衣。  

目光如炬的他自然是一眼便认出了那人正是他传授箭术恩师心心念念的心魔。没错,很久前,欧阳紫衣胜了他的恩师,所以如今踏上灵山,见到她,自然是要为师傅说道说道。  

于是乎,二人比箭了。可当时早已市区道心的欧阳紫衣荒废了数年,哪里是柴小棠的对手,所以,欧阳紫衣败了。  

败了就是败了,欧阳紫衣并非输不起,柴小棠获得美名的同时也替师傅了了心愿,然而那是胆怯的周小葵不知哪根弦搭错,竟是要与柴小棠笔画笔画。  

小萝莉是欧阳紫衣的弟子,柴小棠连师傅都能胜了,没理由会怕一个乳臭未干的女娃娃,而且此刻的他势头正盛,更不会拒绝。  

然后,便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与周小葵比了一场。  

也正是这一场,让用箭斩杀无数生命的北晋柴氏最傲气的柴氏小棠第一次双手不住颤抖,握弓的手不在稳如泰山,他无法相信,这一箭,是一个女娃娃,射出来的。  

只一箭,便让面前的靶子与那做郁郁葱葱的山,直接回炉重造。  

这是人能做到的?  

他不知道的是,曾经的欧阳紫衣也是能做到这点的。  

好在那一场比试,在场的只是学宫的几位圣人以及柴氏平江王柴荣等人,不然这等的惊天动地,传了出去,周小葵早就名震九州。只是这个消息仍旧不胫而走,柴小棠九州第二箭士的名字也被无数人知晓,可惜的是,那第一是谁,被学宫余柴氏藏得密不透风。  

李怀安看着离他一个身位的小萝莉,面露苦色。  

这件事是他在孤峰时候,无聊时赵二公子说与他听的,没曾想,人畜无害的小萝莉竟然与柴小棠有这么一段恩怨,也不知此时去了平江王府,若是二人见面,会不会再起冲突。  

他笑了笑,应该不会,想来平江王也不会任由周小葵一箭把王府给炸了吧。  

不过最重要的是,自从小萝莉听完周政文的那番话后,便有意无意的避着他,保持距离,最基本的亲热都无法进行,着实有些可惜,不然在这马车呢,也是能腻歪一番。  

摒弃杂念,平江王府很快便到了,掀开车帘的第一眼便看见了站在王府门外,负弓挺拔站着的柴小棠。  

这登时是让李怀安一阵惊吓。下意识的捂住胸口,显然心中还是有游仙会时候的余悸。  

但更多的,是柴小棠那脸上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