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仙王雷劫(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阴阳二气凝聚而成的鲲鹏,还有生死二气凝聚而成的柳树,全都在雷电的轰击下消散了。  

取而代之的是,李执的轮海秘境开始发光,神秘的大道纹路出现在他的轮海秘境之内。  

一股类似天地本源生机的特殊气息从李执的轮海秘境内散发了出来。  

可是下一刻,那代表了天地初开时的勃勃生机就变成了一片死寂,仿佛天地寂灭之后遗留下来的界灭之气。  

最终生机和死气轮回复现,将轮海秘境演化成了一片混沌。  

仿佛大道初始,万物初开的气息从那片混沌中散发了出来。  

“轰!”  

就在此时,一口散发着浓郁混沌气的雷池从雷电深渊的最深处,飞了出来,直接悬在李执的头顶,朝着他倾泻了无数仙道雷霆。  

每一道雷霆仿佛都蕴含了仙王之力。  

属于李执的仙王雷劫出现了。  

自从突破仙王时渡过一次雷劫之后,李执就再也没有渡过雷劫了。  

可是修炼人体秘境法不渡劫,怎么说的过去。  

在人道领域,每一个大境界,都要渡九次雷劫。  

仙王领域的跨度不可能只用一个大境界来概述。  

因此,所要经历雷劫的次数不会比人道领域是要少。  

仙王级别的生灵,按照道行的高低,大概能够分成以下的层次。  

渡过仙王劫,道果却不圆满的,瑕疵仙王。  

渡过仙王劫后,道果圆满的普通仙王。  

普通仙王又类似真仙分前、中、后期。  

到了普通仙王的顶端,就是绝顶仙王,这个境界也是大多数普通仙王所能达到的极限。  

在绝顶仙王之上,仙王大道再次升华蜕变,就是仙王巨头。  

而在仙王巨头之上,才是真正的仙王绝巅。  

当然,在仙王绝巅之上,还有帝光仙王。(养鸡的葬主,屠夫,卖假药的都是帝光仙王。)  

仙王境界之内,根据道行的高深,可以细分成如此多的境界。  

在修行的过程中自然也要渡劫。  

如果不渡劫,只能说修为太弱,道行不够精深。  

就像后世普通四极秘境的修士一般,道行太弱,根本不会引来雷劫的关照。  

唯有那些天赋绝佳的修士才会在初入四极秘境就会渡劫。  

按照不太精细的划分,渡过仙王劫成为仙王之后,起码还要有六个不大不小的境界要突破,才能走完仙王领域的修行。  

如果按照后世的精细划分。  

仙王领域中这六个不大不小的境界,起码也能演化成六个大境界。  

虽然不见得每个大境界都有九个小境界,但是绝对不是如此笼统的划分。  

当李执将仙王层次的轮海秘境进行重新演化之后,起码可以将他们分成五个小境界。  

就像当年道德天尊留下的《道经》将凡人境界的轮海秘境分成四个小境界一样。  

李执也将仙王层次的轮海秘境修行细分成了五个小境界。  

仙王轮海第一境,生之本源。感悟生命的本源,将自身生命的本源演化到能够比肩完整大宇宙的生命本源的程度。也就是真正在生命本源大道上让自身的生命层次能够比肩真正的完美世界。  

有生自然有死。  

仙王轮海第二境,死之本源。不知死,焉能保持生,世界的生死乃是大道主宰的定数。感悟了生,自然要感悟与之相辅相成的死。  

在真正的明悟了世界本源级别的生与死之后,自然要演化天地万道。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演四象,四象生万物。  

有了对生死的了解,自然该明悟阴阳的对立和统一。  

那么仙王轮海第三和第四个小境界就自然而然的诞生了,感悟大道阴阳。  

生死和阴阳全部感悟完毕之后,并不是极致,而是升华的条件。  

那就是太极阴阳归大道,感悟天地还未诞生前的混沌。  

感悟大道还未定型时刻的生死和阴阳。  

到了此时,也就是李执如今达到的层次,就是仙王层次的轮海秘境修炼到圆满的表现。  

完美世界之内,能够孕育出仙王巨头,天地的本源所对应的大道层次,自然要超越仙王巨头,达到真正的仙王绝巅。  

就像荒天帝在开辟了人体第六秘境成为仙王绝巅境界之后,天地都不再降下任何雷劫来考验他。  

因为天地都知道,无法继续考验仙王绝巅境界的荒天帝了。  

此前,李执的绝顶仙王道行,其实是虚假的。  

如果不对仙王大道进行打磨,他再修行无数年都不会有一丝的进步。  

可如今,随着轮海秘境修炼完毕。  

五重天劫一起降临,似乎天地认可了他的大道修行。  

恐怖的五重仙王轮海秘境雷劫一起降落,瞬间激活了雷电深渊内的无数雷池。  

最终五座散发着生、死、阴、阳和混沌气息的恐怖雷池成为了考验他的大道的劫难。  

哪怕穿着强悍的祖龙铠甲,李执都被仙道天劫重创了。  

足足在天罚中争渡了五个月的时间,李执才渡过了代表了道行增长的小境界雷劫。  

虽然依旧没有突破到仙王巨头层次。  

可是他在绝顶仙王领域却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吞服海量的雷劫液之后,遭到重创的李执很快就恢复了。  

拥有雷池的天劫就是有这种好处,只要渡过雷劫,雷池内的雷劫液就能让修士避免后世那种渡劫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