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绝望之地(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平定了动乱。  

可是荒天帝虽然平定了动乱,但是九天十地却永远回不去了。  

再也无法重现仙古时期的繁荣。  

仙古秘境的造化之地,同时也是绝望之地。  

虽然诸仙留下了一丝希望,可是总体而言,还是以绝望为主。  

当效仿接引古殿打造的黄金道宫开启,所有进入仙古造化地的天骄都感受到了绝望的情绪。  

坐在道场内的李执,看着众仙的终极布置。  

无论是道种,还是仙经,都没有任何热切的目光。  

仙古法修行体系存在缺陷,已经是被证明过的事情了。  

过于依赖道种和天地大环境,因此上限很容易被锁死。  

道种的上限,天地的上限,往往就是仙古法的上限。  

或许修炼仙古法的修士,登临界海另一岸之后,有机会破王成帝,成为准仙帝。  

可是在界海这一边,绝对没有任何破王成帝的机会。  

除非有惊世大才,将仙古法修炼体系,进行整体重塑。  

否则,这个体系的上限,就是屠夫那种周身缭绕着准仙帝光芒的仙王。  

看着黄金道宫开启,仙古众仙的真正意图暴露。  

让李执陷入了一阵的沉思。  

仙古法留下的只有遗憾吗?  

仙古众仙战死,原始古界破碎,真的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吗?  

残酷的末法时代即将到来,是不是可以借用末法时代的天地大环境来助推仙古法的升级换代?  

人体秘境法,是属于荒天帝的成道之法。  

九成以上的体系气运落在他的身上,哪怕李执将人体秘境法的长生领域进行了拓展,但是所获得的气运绝对不足以让他顺利的破王成帝。  

帝落时期,仙域诸王开辟出的仙域修行体系,诞生了众多的仙王,可依旧没有让任何一位创法者破王成帝。  

修修补补,恐怕不会有太多的造化。  

以今世法为基础的神道修炼体系,虽然也依赖天地大环境,可是李执借鉴了不少人体秘境法的修行理念,让这个体系越是往上走,对天地的依赖程度就越小。  

成为祖神之后,就会彻底的摆脱对天地的依赖,自成天地只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甚至祖神之上的道神,李执都隐隐有了一些想法和框架。  

可是在仙古法体系之中,他却没有看到那种破王成帝的勃勃生机。  

仿佛仙王就是尽头。  

前人为了拓展这条体系,不断的探索创新。  

以身为种,不借助任何外力来承载大道,就是仙古法体系探索出的一条出路。  

可是仙古法真的只有这一条出路吗?  

以身为种的难度极大,就算有仙王辅助都不一定能够成功。  

仅仅是道种品质的约束,就让仙古法体系失去本该拥有的活力。  

难怪诸仙留给后人的只有绝望。  

至于绝望中的那一丁点希望,在李执看来不足为道。  

那种希望留不留,影响真的不算大。  

后人就算能够完美的继承他们的衣钵,也不过是重复他们的失败罢了。  

仙古法体系,注定了不是一个开拓进取的体系。  

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这八个字足以概括仙古法的所有真意。  

可是,仙道体系真的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吗?  

无论是洪荒世界的仙道,还是如今完美世界的仙道,似乎都是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  

过于依赖天地大环境。  

而天地有寿,自然存在生老病死。  

因此和天地大环境关系紧密的修仙体系,最是容易受到天地大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周期性的涨落。  

甚至末法时代,都是如此的相似。  

仙道逍遥。  

可是仙道修行体系,似乎从来没有体现出仙道追去逍遥自在的一面。  

反而是荒天帝开创的人体秘境法体系,将逍遥自在发挥的淋漓尽致。甚至在天地万道达到尽头之后,都不阻碍修士自行探索的步伐。  

道无止境。  

大道无相亦无形,如果超脱天地之外,修士就立刻没有了任何前进阶梯,对于一个修行进化体系而言是灾难性的。  

而仙古法的内核,无疑就拥有这种灾难的属性。  

在这一刻,李执忽然明白了仙古诸仙的绝望。  

也明白了他们为何选择战死也不愿意苟活了。  

实在是大道无路,活着还不如死了干脆。  

对于真正有追求的修士而言,生死从来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东西。  

道,才是他们愿意拼尽所有也要追逐的东西。  

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他们也会奋不顾身。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回首再去审视仙古诸仙战死,李执就有了新的领悟。  

然后他就将目光再次聚焦到了仙古秘境之内。  

此刻仙古终极造化地已经出现了。  

同时,外界的教主也破开了仙古,将天神送了进去。  

以石昊为首的一群天骄已经陆续进入了终极造化之地。  

看到了那些石棺中的仙经和道种。  

荒天帝的表现尤为亮眼,第一个进入那里,却没有得到任何一部仙经一枚道种的认可。  

对此,那些年轻天骄只是一味的嘲笑。  

可是在李执眼里,不过是仙古诸仙没有能力推算出荒天帝的存在罢了。  

没有一尊仙,能够让荒天帝在某种特质上与他们共鸣。  

令李执意外的是,进入终极造化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