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太阳神庭(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次尝试。  

世外之地的生灵,为了各自的天帝能够真正归来,恐怕不会顾忌此方世界的生灵。  

而且三位天帝长相过于类似,想要回归真我,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甚至有可能会让其他两位天帝因此消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今,三位天帝找回真我的历程,可以看做是万物归一,逆道而行的过程。  

在此期间,他们有可能发生相互吞噬的情况。  

毕竟唯一,之所以是唯一,就是因为它独一无二。  

没有可能会出现三个相貌相似的祭道之上的存在。  

而且李执甚至怀疑,当年他们之所以能够在那个神秘之地复苏,从寂灭中归来,在破败中崛起,并非是他们的修为到了那种层次。  

而是因为和病者相貌相似,他们之间有大因果,这才会在死后出现在那个神秘之地。  

或许,那个地方本质上和高原一样。  

只不过,那个地方很有可能是病者当年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涅槃再生的地方。  

病者的骨灰都有让祭道层次的诡异始祖复活的能力。  

那么病者涅槃的地方,也有让死者归来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位天帝和高原始祖或许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只不过,所利用的病者遗泽不同罢了。  

神秘的涅槃之地,之所以没有让他们出现异变,是因为那时的病者还未生病。  

高原上的诡异始祖,实际上利用的也不是原本的病者体内的病灶能量,而是病灶的灰烬。  

因为不是原初的病灶能量,所以高原始祖只能成为祭道层次的生命,而无法像三位天帝一样,成为祭道之上的存在。  

或许,病者身上的那些病灶不曾焚烧的话,也能造就祭道之上的存在。  

为了找回真我,为了让各自的天帝抢先归来,无论是荒天帝的人,还是叶天帝的人,或者是楚风的人,或许早已做好了相互征伐的准备。  

而狠人大帝则是通过寂灭的方式,彻底斩断自身和病者之间的联系。  

同时,为何公平起见,狠人大帝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那些生活在世外之地的荒、叶、楚的亲友干涉这片古史演进的动作。  

可是,再完美的隔离都有漏洞。  

当年病者选择自我了断,想要彻底归于虚无,都被后世之人用一次又一次的大祭从虚无中召唤了出来。  

而三位天帝的门人弟子,绝对不会放任各自的天帝就此归于虚无,一定会想方设法的提供帮助。  

想到此处,李执忽然觉得,事情变得有意思了。  

到底是荒天帝的属下厉害,还是叶天帝的属下生猛,或者是楚天帝的属下手黑。  

对于紫薇古宇宙中的各种帝会受到诅咒一事,李执忽然有了其他的猜测。  

或许,天庭之所以成为禁忌,并非是天庭本身的问题,而是有人借机收集和积累天帝道果和天帝鸿运。  

而气运神朝之所以会被允许,除了自身比较优秀之外,未尝没有借助他们之手收集功德和气运的目的。  

否则不可能,自古以来的所有天庭都崩塌了。  

天庭之主也全都身死道消。  

就是不知道,主持紫薇古星域事务的人是谁?  

是企图从世外之地降临此间的叶凡的大弟子叶瞳,还是金乌一族的女帝。  

否则,金乌族掌控的妖庭和太阳圣皇掌控的神庭不可能成为死对头。  

金乌一族,在叶天帝时期是反派。  

可是在荒天帝时期却不是。  

甚至,金乌一族的天帝后裔还曾驾驭晋升为世界树的太阳神树帮助过荒天帝抵抗仙王杀机,虽然不敌,最终败走,可是货真价实的出手了。  

以荒天帝有恩必报的性格,绝对不会将金乌一族当成敌人。  

果然,当李长寿从太阳神庭来到敌对的大日妖庭之后,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大日妖庭和太阳神庭一样,都是伪装成天朝的圣庭。  

而且此时的妖庭之主,乃是一株太阳神藤得道的大妖,同时创立大日妖庭的妖皇,则是一位出身三足金乌族的女妖精。  

和太阳神庭的初代圣皇一样,那位女妖皇在创立了大日妖庭之后不久就消失了。  

如今,太阳神庭和大日妖庭之间的争斗,都是自古继承下来的。  

他们之间谁也奈何不了谁。  

而且太阳神庭的主要传承进化法乃是叶凡当年创立的进化法。  

而大日妖庭内的诸妖主修的进化法则是荒天帝修炼过的今世法。  

令李执感到奇怪的是,荒天帝创造的人体秘境法似乎不再流行了。  

可是很快,李执就明白了背后的原因。  

人体秘境法看似强大,其实如果不能做到以身为种的话,对比其他修炼体系,并没有碾压式的优势。  

而且人体秘境法,想要修成不受天地影响的独立道种,难度极高。  

当年李执能够修成以身为种,并非是他的天赋有多么惊世,而是得益于当年遮天宇宙的残酷环境。  

在修炼环境更加优越的完美时期,天地万道之力远比遮天时代强悍,想要以身为种,所要面临的天劫也更加强大。  

从仙古纪元开始,原始古界不知诞生了多少绝代天骄。  

可是除了荒天帝真正的以身为种成功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人成功了。  

天神书院的大长老孟天正也只是完成了一半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