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放飞星海(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府,天梁,天机,天同,天相,七杀。”  

姜临缓缓的开口,南斗六星的星辰之光开始落下,回应着姜临的召唤。  

在科学的角度,这些星辰只是距离地球很远的恒星而已,跟太阳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距离的远近。  

但站在超凡的角度来看,事实就完全相反了。  

每一颗星辰,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星辰本源,有着属于自己的灵性和特性。  

某些特定的星辰组合,比如北斗九星,亦或者南斗六星,甚至能够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威能。  

但现实是没有超凡的,唯一的例外就是姜临,也只有姜临才有能力来操控这些星辰超凡的一面。  

正如现在一般。  

姜临也不是当初位于石棺之中,还在追求再造法体的时候,而是一位真正的大罗天仙。  

当初在石棺之内,仅仅是在识海复刻了北斗九星,就让姜临灵台鼓胀,再也不能容纳多余的星辰。  

但现在不一样了。  

南斗六星轻而易举的融入了姜临的识海之中,本源星光在姜临的识海之中倒映着,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阻碍。  

而这种铭刻星辰于识海带给姜临的压力,也几乎不可见。  

自身实力的长足进步,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各方面提升。  

在识海之内复刻了南斗六星之后,姜临并没有停下。  

姜临耗费了紫微大帝在现世的千年香火,才引动了这般的星辰异象,而现世到底是没有超凡存在的世界,所以这异象到底能存在多久,姜临也不敢打包票。  

他现在就是在和时间赛跑。  

姜临将紫微法运转到了极致,无边的法力和神识肆无忌惮的透体而出,肉眼不可见的波动横跨了不知多少万里,接触,勾连,复刻着所见的每一颗星辰的本源光芒。  

在紫微大帝香火以及姜临自身紫微法的加持下,星辰们对姜临有着天然的亲和,都十分配合的绽放自身神光。  

时间一点点的流逝,原本密布天空,让天地仿佛白日的星光开始了衰微。  

见此,姜临进一步的开足马力。  

终于在紫微大帝的千年香火耗尽,星光濒临彻底衰微的前一刻,将目之所及的所有星辰都刻印了下来。  

这当然不是全部,星辰之海内的星辰何止千万,那是一个完全无法统计的数字,恐怕就连紫微大帝都不知道,星辰之海内到底有多少的星辰。  

星辰之海内每一刻都有星辰在诞生,也总有星辰在陨落。  

而姜临所要刻印的,也不是所有的星辰,那没有意义,而且就算把姜临榨干了他也做不到那一步。  

他只需要将那些轻易不会毁灭的,已经形成并且稳固了自身灵性与特性的星辰给刻印下来就好。  

但即便只是如此,在完成了整个步骤之后,姜临整个人也不由得一沉。  

识海之内,原本不分上下四维的识海空间,却硬生生被姜临划分出了上下之分。  

满天的星辰光辉在识海之内闪耀着。  

如果只是一两个,姜临可能毫无所觉,但如此之多的星辰同时刻印,同时被识海承载,即便是姜临都有些不堪重负。  

“果然,还是有些勉强。”  

姜临有些无奈的扯了扯嘴角。  

如果只是单纯的复制,倒不至于这般,可姜临不仅仅是复制,而是刻印。  

将原本属于星辰本身的本源星光刻印在了识海之内。  

如果说,复制只是以识海为布,在识海之上作画,那么刻印就是把星辰当成了砖头,把自己的识海当成了半挂。  

这样一来,压力自然陡升。  

姜临之所以这么做,可不是单纯的为了折磨自己。  

这是姜临的一个尝试,如果能够成功,那么,或许其最终的成果,会让所有人都感到无比的惊喜。  

姜临长出一口气,拖着沉重无比的身躯,勉强运转了颠倒阴阳。  

神牢天劫的伟力之下,混沌时间和因果被干涉,仅剩的一丝规律被彻底的打乱。  

借此,姜临的身影也开始了从现世之内消散。  

等到姜临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周围已经不再是璀璨的星空,而是完全漆黑死寂的世界。  

姜临再一次回到了极阴三界之内。  

“敕命,北斗,收。”  

姜临在站稳之后的第一时间,却并非是释放识海之内所刻印的星辰本源,反而是将原本绽放出去的北斗九星给收了回来。  

先前所释放在极阴三界的北斗九星神光,并非是刻印而来,而是复制而来。  

可是现在姜临有了新的想法,那么先前的复制粘贴就不合适了。  

既然要直接搬运,那就都搬运!  

“北斗,南斗,敕命,现!”  

姜临双手掐诀,紫微法轰然运转。  

刚刚被收回的北斗九星被再次释放,但却不再是如同临摹一般的作画,而是将原本位于现世的星辰本源给直接搬运了过来。  

九点璀璨的星光扶摇而起,却没有如先前那般隐没在漆黑之中。  

反而是在闪耀着属于自身的光芒。  

北斗七显星,加上左辅右弼两颗隐星,在那漆黑死寂的天穹之上,闪耀着独有的光芒。  

即便是那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镇压的漆黑死寂,也没有阻挡住那坚韧的星光。  

见此,姜临有些惊讶的眨眨眼。  

没想到,自己的一时起意,居然还真的有这么强的效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