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秦僧西行(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贫僧,明白了。”  

金蝉子微微垂首,语气镇静回道。  

于嬴政那吞天噬地般的野心,未有丝毫抗拒之意流露。  

在这天地间。  

除了东胜神洲以外。  

乱象丛生!  

大地之上,妖魔肆掠,仙神肆掠,生灵涂炭,哀嚎遍野。  

若这混乱天地尽归大秦版图,一统凝合,以严苛律法重塑乾坤秩序,倒也不失为一桩惠及苍生的天大好事。  

毕竟。  

金蝉子已在大秦的土地上安然度过数十载春秋。  

大秦国内的秩序,他再清楚不过。  

在大秦广袤的疆域内,人族安居乐业,一片祥和之景。  

来自东海的水族,妖族,不再惧怕被追杀,甚至是从其他大洲远渡重洋、历经艰辛而来的灵族,亦能在此觅得一方安宁栖息之所。  

只因大秦律法严明。  

无论是市井小巷的凡夫俗子,还是拥有通天彻地之能的大罗金仙,一旦触犯律法,都必将受到严惩,绝无半分姑息。  

律法面前,众生平等。  

如此律法森严之地,若整个天地皆置于大秦的执掌之下,整个洪荒天地必然清明。  

一切皆以律法为准,无人能够例外。  

“玄奘。”  

赵封轻声开口,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还是这般唤你吧。”  

说着。  

赵封目光如炬,凝视着金蝉子,眼神中满是期许与信任。  

话音未落,只见赵封轻轻抬手。  

刹那间!  

大殿内的虚空一震。  

强大的法宝气息展现而出,令周围的空间都为之震颤。  

一柄禅杖、一个钵盂、一件僧袍,三件法宝裹挟着耀眼光芒,瞬间呈现在金蝉子面前。  

“三件先天灵宝?”  

金蝉子不禁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震惊之色。  

饶是他修行多年,心境如古井无波,此刻也难以抑制内心的震撼。  

显然是着实未曾料到,赵封竟会有如此惊人的手笔。  

“大秦已非初入地仙界时那般弱小。”  

赵封露出一抹笑容,继而道:“先天灵宝虽珍贵希有,但我大秦如今也并非没有。”  

“况且,这三件法宝皆是孤亲手炼制,独一无二,世间绝无仅有。”  

一边说着。  

赵封又轻轻一挥手,三件法宝仿若有灵,化作三道流光,径直朝着金蝉子飞去。  

僧袍率先落下,恰似一片金色的云霞,带着祥瑞之光,轻柔地披在金蝉子身上。  

刹那间,金蝉子周身佛光闪耀,愈发显得宝相庄严,仿若圣僧临世。  

禅杖落入他手中,瞬间,一股难言的武僧威严自他身上散发开来。  

至于那钵盂,金光璀璨,光芒耀眼夺目,似可收纳世间一切。  

三件法宝全部赐予金蝉子。  

“既承此宝。”  

金蝉子深吸一口气,神色庄重,双手合十,缓缓说道:“自今日起,金蝉子不复存在,往后世间唯有秦僧秦玄奘。”  

他微微抬头,目光坚定地望向西方,眼神中透着一股决然:“代大秦向西传法的秦玄奘。”  

随着他话音落下,天地间仿若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涌动。  

原本平静的虚空突然涌现了一道金色光晕笼罩着金蝉子。  

金蝉子周身气息陡然一变,往昔的气息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带着大秦烙印的气息。  

从此刻起,金蝉子彻底成为了过去。  

如今只有大秦的秦玄奘,人道已响应了他的话。  

“自今日起。”  

赵封目光中满是期许,上前一步,凝视着秦玄奘:“你便是秦玄奘,将代表我大秦,肩负起佛法西传的重任。”  

“父皇会以圣旨昭告大秦疆域,待你他日归来之时,你秦玄奘便是吾大秦佛法之祖,执掌吾大秦佛法。”  

听到这等期许。  

“臣,领旨谢恩。”  

秦玄奘躬身一拜,以臣子之礼,郑重的向着嬴政与赵封行礼。  

“朕以大秦天帝之名,昭告大秦全域子民。”  

嬴政站起身来,周身气势磅礴,好似威压天地的无上天帝,散发着令人敬畏的威严气息。  

“自今日起,玄奘以国姓赐名,为秦玄奘,乃吾大秦之僧。”  

他的声音仿若洪钟,响彻天地,响彻整个大秦疆域。  

“今日之后,他将代表吾大秦西行传法,弘扬吾大秦佛法之道。”  

“大秦举国上下,当全力支持。见秦僧玄奘,如同见朕。”  

嬴政的声音,带着天威,裹挟着运朝之主的无上威严,仿若汹涌的海浪,向着整个虚空四方滚滚散开。  

那声音所到之处,空间都为之震荡,云朵被震得四散纷飞。  

大秦疆域内,嬴政的声音,都如同一道惊雷,清晰的传入每一个大秦子民的耳中。  

“这是天帝的声音。”  

“玄奘?莫不是那位得我大秦佛陀尊号的佛法大师?”  

“定然是了。吾大秦佛陀尊号,独一无二,唯有他能担当。这位必定就是玄奘大师无疑。”  

“得天帝陛下赐予国姓,此乃无上殊荣啊。”  

“吾大秦佛法西传,此乃天大的幸事。听闻西边那些所谓的佛法,皆是奴役众生之法,而吾大秦佛法则为正统。”一位僧人双手合十,满脸虔诚地说道。他的佛珠在手中缓缓转动,发出清脆的声响。  

“玄奘大师佛法高深,定能将吾大秦佛法传至西方。”  

随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