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震惊(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下就该在冷宫安享晚年。  

从跟张巨蟒决裂起,她做的每项决策,都给帝国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再这样下去,苍生社稷恐怕真的将分崩离析,生灵涂炭。  

可是,谁又敢发动政变篡权呢?  

那些心有猛虎的大无畏人物,皆惨死在张巨蟒血淋淋的屠刀之下。  

殿内的李唐旧臣暗叹了一声。  

南衙禁军哗变、满城百姓民怨,朝堂诸公愤怒......  

对政客而言,这原本应该是绝佳机会。  

很可惜,再无人敢站出来做英雄了。  

武则天激荡的情绪慢慢平复,她能从每张沉静的脸上,揣摩出他们的内心想法。  

这就是她宁愿忍受屈辱,下罪己诏的原因所在。  

她要攥紧龙椅扶手,无论付出何等代价!  

狄仁杰代表天下官员,趋行走上殿阶,接过诏书。  

手指摩挲圣旨丝绸的质感,更佐证了心中的猜测。  

殿下确实在装疯。  

她要是没疯,陛下一定会撇清关系,将罪责推卸到殿下身上。  

堂堂帝国主宰,都要被逼下罪己诏。  

若换做殿下呢?  

绝对要被逐出权力中心,彻底终结政治前途。  

甚至遭到废黜,贬为庶民!  

武则天盯了他几秒,沉声道:  

“狄爱卿,朕罪也认了,你倒是给朕说说,朝廷该怎么处置张巨蟒?”  

大殿霎时沉寂下来。  

群臣表情各异。  

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陛下明目张胆地谋杀,且以失败告终,可谓是玩火自焚!  

毫无疑问,张巨蟒绝对会夸诞增饰,向天下人表明自己遭受迫害的严重程度。  

从而证明其迫不得已自卫反击的正当性,并且为日后造反提供更多的合法性。  

此獠一定去了长安,无异于猛虎归山。  

能预料到,此獠会凭借强势的手腕将长安打造成一言堂。  

当张巨蟒掌握土地、城池和武装力量,那该有多恐怖?  

摆在朝廷面前的就两条路。  

要么视而不见,一切照例,佯装坦然的接受独立于朝堂之外的另一股政权。  

要么疆场见真招。  

殿阶上的狄仁杰面色有些僵硬。  

他缄默片刻,避重就轻:  

“臣建议一纸公函,勒令中山王回京接受三司会审。”  

闻言,满殿震骇。  

群臣难以置信,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回答竟然出自狄公之口。  

三司会审张巨蟒?  

此獠敢一刀劈死三法司!  

还以严厉的口吻命令此獠回来?  

怎么想都觉得荒谬离奇!  

短暂的喧闹过后,群臣渐渐沉默下来。  

一些年老的大臣将狄公的心思看得通透。  

未来绝对会频繁动荡,这个原本生机勃勃的帝国恐怕将丧失动力和方向,有沉沦坠落的风险。  

作为臣子,面对这个局势,也只能在混沌和迷茫中徘徊蹉跌,踯躅不前。  

那何必掺和其中?  

装聋装哑装瞎才是最精明的选择。  

皇帝你要是不满,咱乞骸致仕就行了,正好保住身后名。  

这也许就是迫不得已的“中庸之道”吧。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狄公对陛下所作所为深感失望,亦不抱信心。  

武则天神色晦暗,眼底溢出微不可察的痛苦之色。  

就在此时,御史台韦敬源跳将出来。  

他清了清嗓子,毫不客气地说:  

“陛下,武三思已是残废之躯,何以再为储君?”  

一石激起千层浪!  

刚刚还拧成一股绳的官员立刻分化了。  

萧邺阔步出列,戟指着他:  

“储君废立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稍有不慎就会动摇国本!”  

“荒谬!”韦敬源怒目相视,冷笑道:  

“我怎么看不出武三思有这么大能耐?”  

说完朝御座作揖,声若洪钟:  

“陛下既立武三思为太子,武三思行事嚣张跋扈,以致昨夜之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  

话音刚落,陈子昂慷慨激昂的陈述:  

“陛下,残躯为储君,有失国体啊,若他登基为帝,将来岂不是要让番邦人笑掉大牙?!”  

太常博士祝钦明出列,声嘶力竭道:  

“请陛下废黜储君!”  

以崔玄暐为首的世族官员愤怒难抑!  

太子全家灵柩还没下葬呢,你们这群人真的是冷血无情,一点心肝也无!  

世族押上了筹码,倘若武三思被废,那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他们从不做赔本买卖!  

念及于此,世族官员纷纷出列叫嚣,两方人马针锋相对。  

朝殿哄闹嘈杂,眼看有要打起来的趋势。  

御座上,武则天脸孔僵硬冰冷,竭力遏制几乎失控的情绪。  

说起张巨蟒,满殿噤若寒蝉。  

现在争抢政治利益,一个个嗓门大得不行。  

何其可耻!  

一个清瘦的官员挥舞着手臂,高声呼喊:  

“昨夜皆因武三思怂恿唆使,陛下才不得不谋求自安之术,他才是罪魁祸首!”  

刹那间,声音静止。  

满殿鸦雀无声!  

武则天脸色倏然涨红扭曲,眼中射出恨毒的火焰。  

她一拳重重捶在御案上,咆哮道:  

“来人,拖出去杖毙!”  

“诛九族,朕要他满门尽灭!!!”  

那官员被吓得魂飞魄散,如野兽般嘶喊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